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本文选题:城市 + 旅游社区 ; 参考:《地理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城市旅游社区是承载多元文化、彰显城市魅力的空间载体,是城市旅游特色目的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点评客观地记录了游客对旅游地的感受,为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运用文本挖掘法对旅游者发表在百度旅游、携程旅行网等有关北京市典型城市旅游社区的点评进行质性研究。通过分析国内旅游者对南锣鼓巷地区、798艺术区、三里屯、什刹海、大栅栏地区等5个旅游社区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感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旅游社区认知形象要素可归纳为建筑类、饮食类、文化类、相关地名、(适游)群体、业态等6个群组;(2)各旅游社区情感意象各有特点,体现出一种对认知形象的延伸,但总体而言,文化和氛围类的情感意象较为突出;(3)旅游者对旅游社区的情感态度以喜欢和肯定为主,但在文化理解和感受等方面,各旅游社区存在差异;(4)旅游社区的类型可归纳为历史文化型、现代文化型、综合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Abstract]:Urban tourism community is the carrier of multi culture, the space carrier showing the city charm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urban tourism characteristic destination system. The network review objectively records the feelings of tourists to the tourist sites, and provides a new angl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perception of urban tourism community ima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Baidu tourism, Ctrip Travel Network and other Beijing typical urban tourist communiti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by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image, emotional image and overall image perception of 5 tourist communities in Nanluogu Lane area, 798 art area, Sanlitun, Shichahai and the great palisade area. (1) urban tourism The elements of community cognitive image can be summed up in 6 groups: architecture, diet, culture, related place names, (suitable travel) groups and business forms; (2) the emotional images of each tourist communit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an extension of the cognitive image, but on the whole, the emotional images of culture and atmosphere are more prominent; (3) the emotional state of tourists to the tourist community.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ourist communities i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 (4) the types of tourist communities can be summed up a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odern culture and comprehensive.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tourism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分类号】:F592.7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鲁翌;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好氧生物降解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任婷婷;微生物颗粒反应器的水动力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阮文权;好氧颗粒污泥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美珠;浅议旅游社区的发展战略[J];亚太经济;2004年S1期
2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3 单琼花;单玉强;孙佳;;乡村旅游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的基本概况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1期
4 张志明;;旅游开发对社区影响的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2014年07期
5 李经龙,郑淑婧,周秉根;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6 王治;翟辉;;旅游社区及其形成因素[J];山西建筑;2005年24期
7 许树辉;;旅游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障碍[J];特区经济;2006年02期
8 杨振之;邹积艺;;旅游的“符号化”与符号化旅游——对旅游及旅游开发的符号学审视[J];旅游学刊;2006年05期
9 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07年09期
10 彭巍;;关于发展哈尔滨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越英;;北京灵山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姜锐;;关于旅游目的地危机管理模式的新思考[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燕丽;;旅游人类学研究进展分析[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4 陈耀;;“旅游境区”研究——以海南旅游创新发展的探索为例[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孙九霞;;族群间主客互动与旅游目的地社区发展[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6 朱孔山;高秀英;;临沂市新农村建设的旅游驱动模式及其发展对策[A];2011临沂市重点学术研究成果[C];2011年
7 余乐;李庆雷;;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蔡碧凡;;乡村旅游目的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9 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去地方化”——以丽江新华社区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唐雪琼;徐珂;;旅游社区家庭变迁研究——以石林五棵树村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旅游局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课题组组长 江西省旅游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陈兵;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2 甘雪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旅游目的地营销新视角[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姚升厚;一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教材[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浙江省温州市旅游局 张纯洁;浅谈旅游社区建设[N];中国旅游报;2009年
5 陈南江;用创新思维建设旅游产业园[N];中国旅游报;2010年
6 记者 于芯;科学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旅游目的地和中转地建设[N];辽源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润 冯蕾;文化与旅游:创新融合天地宽[N];光明日报;2011年
8 杭州市旅游委课题组;旅游行业核心价值观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9 本报实习记者 任明杰;旅游社区持续获追加投资[N];中国证券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饶文靖;为发展红色旅游建言[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忠福;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邢雅楠;旅游投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张晓慧;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郭华;制度变迁视角的乡村旅游社区利益相关者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5 张继涛;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郑文俊;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东;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费中正;现代化进程中西江苗族的社会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楠楠;基于旅游本质辨析的旅游异化现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2 王潇楠;大理当代民居旅游适应性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鹏程;汪清自然保护区志愿者旅游动机调查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赵思佳;旅游社区居民冲突感知与参与意愿相关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5 金红娜;大理旅游村镇空间营建与利益相关者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7 葛增莉;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社区包容性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8 杜真敏;传媒对旅游发展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曹宁;云南翁丁村土著知识旅游产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雷子s,
本文编号:1999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199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