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描述”到“阐释”——商周青铜“鼎形器”形制的设计学考察
本文选题:商周时期 + 青铜器 ; 参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年01期
【摘要】:"鼎形器"是中国古代造物中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从其产生之初开始,延绵发展了数千年,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以商周时期中原系青铜"鼎形器"为研究对象,采用"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的风格分析"方法,构建出商周青铜"鼎形器"形制的发展谱系;以设计学的视角,着重从铸造技术、实用功能与审美诉求等方面对这一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考察阐释,从而实现设计史研究从"描述"到"阐释"的范式转换。
[Abstract]:Tripod is 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artifacts in ancient Chinese creation. It has been develop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its production and has always had a strong vitality.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bronze "tripod" of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dopting the method of "style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archaeological typology", the developing pedigree of the shape of the bronze "tripod"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s constructed, and from the angle of design, The key links in this development course are investigated and expla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foundry technology, practical function and aesthetic appeal, so as to realize the paradigm shift from "description" to "interpretation" in the study of design history.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基金】: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度校级课题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XJ2011019 2013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编号:1301045C
【分类号】:K876.41;J5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岳洪彬;;殷墟青铜器纹饰的方向性研究[J];考古;2002年04期
2 唐际根;;中商文化研究[J];考古学报;1999年04期
3 刘军社;关于地层学与类型学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与梁星彭先生讨论[J];考古与文物;1999年06期
4 黄厚明;;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图像为例[J];民族艺术;2006年04期
5 汤惠生;;考古类型学的诞生与发展——考古类型学系列研究之一[J];文博;2006年04期
6 谷飞;试论殷墟文化分期与殷墟青铜器分期的关系问题[J];中原文物;2002年03期
7 朱君孝;;二里头文化与夏商分界再探[J];中原文物;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倪玉湛;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立柱;亳在大O>说[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2 周崇云;朱华东;陆勤毅;;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3 侯宏堂;“天人合一”观早期发生历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韩江苏;;殷墟在历史教学实践课中的规划与设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6 彭鹏;;墓葬等级分析中一种量化方法的思考——以大甸子墓地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7 任雪莉;;从先秦史料看中国青铜器的冶铸[J];宝鸡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8 杨东晨,杨建国;周公是整合中国文化的第一位圣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田延峰;;论秦的祖先世系及其文化建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王培新;梲棬──女真系铜带饰及相关问题[J];北方文物;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曰珠;张永奎;;管仲商业方略与淮夷商贾贸易[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江林昌;;东西方古文明的比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郝本性;;谈郑州商都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董良敏;;“神人操蛇”汉画像石考释[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乌兰托亚;海日汗;;魔幻:一个艺术的解码——匈奴艺术的形式解读[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6 葛志毅;;序:历史真谛在其人文内涵而不在其是否是科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7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8 陈宇琳;;基于“山-水-城”理念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探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彭兆荣;;人文/文化||生态/生生[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学;2011年
5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苟爽;明清以来仡佬族分布格局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朱新林;《淮南子》与先秦诸子承传考论[D];浙江大学;2010年
8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鹏;中医学身体观的构建与演变[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亚莉;豫北地区战国墓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蒋晓艳;红山文化与中华礼制文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志刚;万年类型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雄;“害羞”之墙[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邹园园;楚文化中的凤纹在平面设计中的探索化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智凯;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7 刘燕;商周时期的尖底杯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赵汗青;关于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坤;东天山地区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墓葬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程晓丹;虢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国宜;中国古代青铜铜源之谜的破解——《江南铜研究》介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周晓晶;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研究回顾及新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邹衡;奻娭殷墟文化分期[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04期
4 邹衡;奻娭殷墟文化分期(续完)[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4年05期
5 吴予敏;巫教、酋邦与礼乐渊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6 殷志强;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1988年01期
7 滕铭予;中国早期铜器有关问题的再探讨[J];北方文物;1989年02期
8 C·B·阿尔金,王德厚;红山文化软玉的昆虫学鉴证[J];北方文物;1997年03期
9 李学勤;非中原地区青铜器研究的几个问题[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10 李学勤;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J];东南文化;199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岳洪彬;殷墟青铜礼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允东;;浅谈商周青铜器饕餮纹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6期
2 刘铮;;从天人关系析青铜器纹饰的演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牛倩;;饕餮纹文化意义源流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1期
4 李岩;;论商周时期青铜器作用及饰表意的演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郑建萍;;商周时期青铜鼎形器的审美意蕴[J];美术观察;2007年09期
6 路永泽;;商周青铜器装饰纹样构成形式研究[J];装饰;2006年11期
7 杨书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兽面纹浅析[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说爵[J];收藏界;2002年07期
9 李三谋;刘毅;计萍;;三晋青铜农具——旽[J];当代农机;2010年08期
10 王文昶;;青铜器辨伪概论[J];收藏家;199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晓强;;探讨青铜器的腐蚀与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高微;;新干青铜器现状与博物馆的关系[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元;;望谟出土的夜郎青铜器[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杨毅;;超声波清洗青铜文物[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叶心适;刘林西;甄刚;张津生;陈静;靳华强;;高能光束熔覆焊接技术修复青铜器工艺研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黄理中;;黔西南州发现的夜郎青铜器[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万俐;徐飞;陈步荣;朱一帆;;青铜戈上泡锈(发锈)腐蚀形貌及其组成研究[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8 汪庆正;;汪庆正先生讲话[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9 程瑞秀;;青铜器上写实动物纹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特征[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10 冯绍彬;冯丽婷;胡芳红;张雷;;氯化亚铜加速青铜器腐蚀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吾三;“模范”与青铜器铸范[N];大众科技报;2007年
2 余 乐;青铜重器重拳出击藏市[N];中国商报;2006年
3 张清;青铜器鉴别[N];中国文物报;2004年
4 记者 朱永华 实习生 王丽;随葬青铜器“宁碎勿全”[N];湖南日报;2004年
5 朱永华 王丽;随葬青铜器“宁碎勿全”[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记者 刘修兵;范季融胡盈莹捐赠 国家9件珍贵青铜器[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东周青铜器》邮票:青铜器的花样年华[N];河南日报;2003年
8 赵怡 葛高远;来自伊川县烟涧村的仿古传奇[N];中国特产报;2007年
9 肖 轶;青铜重器花落神秘买家[N];中国商报;2006年
10 黄景新;真假铜器的鉴别方法[N];苏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腊江;秦早期青铜器科技考古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韩炳华;东周青铜器标准化现象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3 郎剑锋;吴越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李亮;时空与心灵间的视象[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5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牛长立;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D];南京大学;2011年
7 蒋孟;巴族地区青铜艺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8 郑小炉;吴越和百越地区周代青铜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朱光华;早商青铜器分期与区域类型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雨;商周青铜器兽面纹中羊角纹艺术探析[D];汕头大学;2007年
2 董涛;先秦青铜形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陈志明;山西地区出土晋系青铜器纹饰类型与文化因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叶亭;沂沭河流域商周青铜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包燕;三星堆器物坑青铜器与商代中原青铜器的比较[D];山东大学;2009年
6 朱蓓蓓;试论商周青铜礼器纹饰中权力与审美意志[D];重庆大学;2007年
7 朱志娟;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张前军;基于语义网的面向青铜器领域检索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9 韩敏;青铜文化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李文娟;中国铺首衔环源流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5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0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