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区域旅游线路的复杂网络特征——以福建省为例

发布时间:2018-06-18 09:53

  本文选题:区域旅游线路 + 复杂网络 ; 参考:《旅游学刊》2014年06期


【摘要】:区域旅游线路呈现出的空间几何特征及其地理拓扑关系可以运用复杂网络工具进行剖析。该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福建省为例,分别对省内出发和省外出发两种不同空间尺度的旅游线路进行定量分析,利用从出发地到各个旅游目的地形成的地理拓扑关系建构区域旅游网络,在此基础上从空间平均距离、形态指数、点度分布、中间性、匹配性、鲁棒性等统计量来分析旅游线路的空间网络结构。研究表明,多重区域旅游线路组合形成的网络整体上呈现出无标度网络特征,知名旅游目的地在网络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区域旅游线路的空间网络结构反映出福建省各旅游目的地的跨区合作已初见端倪,但仍需要深化推行产业集群区的跨区域合作经营;从点度的分布方面,省内旅游市场中的旅游线路在空间尺度上对旅游目的地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且各目的地的点度分布较为均衡,而省外旅游市场则仍需要继续与区域旅游的非核心目的地进行深度整合。
[Abstract]:The spatial geometric features and geographical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 of regional tourism routes can be analyzed by using complex network tools.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studies, this paper takes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 carry ou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wo kinds of tourism routes with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which are departure within and outside Fujian Province. The regional tourism network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geographical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 formed from the point of departure to the various tourist destinations. On this basis, the spatial average distance, morphological index, point distribution, intermediation, matching, etc. Robustness and other statistic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tourist rout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network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regional tourism rout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ale-free network as a whole, and well-known tourism destinations occupy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network. The spatial network structure of regional tourism routes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among different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Fujian Province, but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deepen the cross-regional cooperative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tourism routes in the tourism market of the province have a more extensive coverage of tourist destinations on a spatial scal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pots of each destination is more balanced. However, the external-provincial tourism market still needs to continue to integrate with the non-core destinations of regional tourism.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08184)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54)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KB15、2011ZC16)资助~~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培基,李国柱;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5期

2 陈秀琼;黄福才;;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5期

3 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4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J];地理学报;2007年06期

5 杨效忠;张捷;乌铁红;;跨界旅游区的组织网络结构与合作模型——以大别山天堂寨为例[J];地理学报;2009年08期

6 刘法建;张捷;陈冬冬;;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动因研究[J];地理学报;2010年08期

7 陈浩;陆林;郑嬗婷;;基于旅游流的城市群旅游地旅游空间网络结构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地理学报;2011年02期

8 耿建忠;吴殿廷;叶倩;杨欢;;基于图论的西藏旅游线路评价与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1期

9 叶红;;区域旅游线路节点选择对目的地的影响[J];经济地理;2007年04期

10 吴晋峰;任瑞萍;韩立宁;王奕琪;;中国航空国际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立;刘红叶;;黄山市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1期

2 任开荣;;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丽江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3 赵亮;李洪娜;;辽宁省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4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郭影影;李永文;;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与优化——以中原城市群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李秀霞;倪维秋;;点一轴系统理论在鸭绿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运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7 陈端吕;李际平;;常德市旅游地的空间结构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殷晓晶;贺倩;;基于旅游者需求的自助旅游线路设计方案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9期

9 魏敏;;旅游资源依赖型城市形成与发展模式研究[J];财贸研究;2010年03期

10 陈刚强;;国内外旅游业集聚研究进展[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宏磊;张捷;曹靖;史春云;刘传华;田谆君;王岚;;基于通达度和资源的江苏省旅游发展潜力研究[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辉;杨兆萍;;跨国旅游合作驱动因素研究——以新疆为例[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刘斌;李铁松;覃发超;王兴桂;;八台山地质公园资源特征、功能分区及旅游线路设计[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李永文;张安民;;空间分离型旅游主体区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以开封市和杭州市为例[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秋娈;沈和江;路紫;;研究设计: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开发的空间结构与运行模式[A];2012京津冀晋蒙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Qiu Xinyun;Wang Lifu;GaoYuan;Wu Yaping;;The Optimal Synchronizability of a Class Network[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Zhanshan Wang;Chao Cai;Junyi Wang;Hongjing Liang;;Design of State Observer for Discrete-time Fault Complex Interconnected Networks with Different Nodes[A];第25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俞勇军;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薛莹;旅游流的区域内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美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艳;从《印象·刘三姐》透视品牌旅游产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尹优;广西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优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金锋燕;丹东市旅游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红波;基于点轴理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6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鲍捷;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东;跨界旅游区利益相关者冲突及协调对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宾丽;池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与市场预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祝亚雯;基于地统计学理论的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国富,陆林,章锦河;皖南李白游踪旅游开发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李传武;张小林;吴威;;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苏沿江城镇体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3 王昕;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1期

4 叶玉瑶,张虹鸥,罗晓云,李斌;中外城镇群体空间研究进展与评述[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5 高文杰;河北省环京津区域旅游发展规划[J];城市;2002年03期

6 肖枫 ,张俊江;城市群体经济运行模式——兼论建立“共同市场”问题[J];城市问题;1990年04期

7 支军;武夷山与国际旅游城市[J];城市问题;2004年05期

8 龚军姣;核心—边缘理论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吴承照;城市旅游的空间单元与空间结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3期

10 吴人韦;论旅游规划的性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海;[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2 陈姗姗;[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艾芳;[N];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振之;陈顺明;;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J];旅游学刊;2007年02期

2 吴茂云;;发掘名人文化 促进台州旅游经济发展[J];台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廖雪萍;范万新;陆芳华;覃卫坚;蒋珍姣;;灾害性天气对广西森林生态旅游的影响评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3期

4 潘兆光;陈红玲;;论桂西民族地区黄金旅游线路的构建与开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1期

5 覃更祥;问鼎在中国环球旅游网中的应用[J];软件世界;2000年03期

6 禹志云;发掘资源优势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对龙陵县开辟两条抗战文化旅游线路的思考[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7 谢正磊,陈玲玲,管卫华,张惠;区域旅游研究[J];江苏商论;2005年08期

8 李崎;;行走京承秦 赶快出发![J];旅游纵览;2006年04期

9 ;旅游[J];风光(空港商旅);2008年11期

10 李宏;陈享尔;郭飞;;京城非法“一日游”整治措施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启跃;;旅游线路设计刍议[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山;王慧;王铮;;中国国内观光旅游线路设计中的游时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董晶宇;郭洪波;;关于西昌市环邛海徒步旅游线路的可行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胡爱娟;;浅谈旅游创新发展策略[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5 廖雪萍;范万新;唐炳莉;蒋珍娇;;灾害性天气对广西森林生态旅游的影响评估[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廖洁琳;;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线路空间分析[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聂学艳;;北疆水利工程对北疆旅游格局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振之;陈顺明;;论“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过境地”[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9 王三北;;西北五省区区域旅游产品框架结构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10 高英伦;;湘西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海鹰;给线路添加“色彩”[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王林 张成军;中日拟联手开发亚洲最壮丽水上旅游线路[N];中国海洋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建喜 实习生 何娟;丰富旅游线路 吸引更多游客[N];韶关日报;2007年

4 邓曦涛;邬敬民:引导游客理性消费才是品质旅游[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5 苏建华邋内蒙古记者站 包国忠;内蒙古推出26条奥运旅游线路[N];中国旅游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玲邋实习生 罗新云;国庆长假 东盟旅游线路“俏”[N];南宁日报;2008年

7 闫宗飞;北京丰台首推“科学发展之旅”[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8 张恩 卫彦利;长治为学生设计特别旅游线路[N];中国商报;2000年

9 陈志刚;纵浪大化间(上)[N];黑龙江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高轶鹏;旅游淡季价格战打响[N];平顶山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相l,

本文编号:2035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35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9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