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新考——以莫高窟第61窟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6-28 21:00

  本文选题:莫高窟 + 第窟 ; 参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2期


【摘要】:归义军曹氏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嗣任故兄曹元深之位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诏赐其"沙州节度使"的十一年间,系以"沙州留后"身份统治敦煌,莫高窟第61窟正是这一"非常时期"敦煌以文殊信仰为主导的佛教文化的物质性再现。该窟借鉴了初唐以来莫高窟《维摩变》与《文殊变》相对表现的空间格局与视觉经验,中心佛坛文殊造像与西壁《五台山图》实际上直接脱胎于吐蕃统治敦煌以来塑绘结合的《文殊变》,并因第61窟史无前例的文殊主题,相应有极大拓展,基于佛坛文殊造像之需要,曹氏画院运用"空间单元"图式结构,重构了中唐《文殊变》中的《五台山图》,赋予其"独立"而宏大的格局,并在以文殊造像为中心的文殊语境中,实现了以《文殊变》与《维摩变》对应结构为主体的宗教与图像内涵的紧密结合。
[Abstract]:The fourth rhythm of Cao Yuanzhong of the Guiyi Army made Cao Yuanzhong the late brother of Cao Yuanshen in the ninth year (944) of the later Jin Dynasty. He ruled Dunhuang under the status of "Shazhou retention" during the eleven years from the second year (955) of the later Zhou Dynasty to the second year of the second year (955). Cave 61 of Mogao Grottoes is the material reproduction of the Buddhist culture dominated by Manjusri belief in Dunhuang during this extraordinary period. The Grottoes draw lessons from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visual experience of the Mogao Grottoes "Wimo change" and "Manjusri change" which have been shown since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Manjusri statue of the center Buddha altar and the west wall of Wutai Mountain actually originated directly from the "Manjusri change", which was combined with plastic and painting since the Tubo rule of Dunhuang, and was greatly expanded because of the unprecedented theme of Manjusri in Grottoes 61. Based on the need of the Manjusri statue of the Buddhist altar, Cao's painting Institute used the "space unit" schema structure to reconstruct the "Wutai Mountain Picture"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Manjusri change", and endowed it with an "independent" and grand pattern. And in the context of Manjushri with the image of Manjusri as the center, it realizes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religious and image connotation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tructure of "Manjusri" and "Wiemo" as the main body.
【作者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归义军与莫高窟》(GD13CYS02)阶段成果
【分类号】:K879.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党燕妮;五台山文殊信仰及其在敦煌的流传[J];敦煌学辑刊;2004年01期

2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J];敦煌研究;1982年02期

3 史苇湘;吐蕃王朝管辖沙州前后——敦煌遗书S1438背《书仪》残卷的研究[J];敦煌研究;1983年00期

4 赵声良;;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J];敦煌研究;1993年04期

5 张惠明;敦煌《五台山化现图》早期底本的图像及其来源[J];敦煌研究;2000年04期

6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J];敦煌研究;1994年04期

7 邹清泉;;莫高窟第61窟《维摩经变》新识[J];美术学报;2013年02期

8 宿白;;敦煌莫高窟中的“五台山图”[J];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05期

9 杨新;;胡廷晖作品的发现与《明皇幸蜀图》的时代探讨[J];文物;1999年10期

10 赵晓星;;吐蕃统治时期传入敦煌的中土图像——以五台山图为例[J];文艺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2 张金铣;赵翼论新、旧《五代史》的文献价值与史学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盛险峰;;论五代中央职官的“失职”与“君主专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刘加华;;论吴藻题画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王新;;追忆性:牌坊建筑现象的文化指向[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苏海洋;雍际春;晏波;尤晓妮;;甘肃历史地震与气象异常相关性研究之二——隋唐宋元时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8 孙彩红,陈明光;唐宋财赋“上供、留使、留州”制度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沈世培;;唐代私家园林别墅的艺术理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韩贻杰;杨艺;;彰显心灵的形式——两宋画院花鸟画的形式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楠;;五台山与藏传佛教[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沙武田;;敦煌“新样文殊”画稿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4 陆离;;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僧官的几个问题[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杜少虎;;线描涂绘融合:汉墓壁画图式风格探察[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党燕妮;;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民间佛教信仰[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佛教研究的成果与问题[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赵望秦;张焕玲;;因陋就简结硕果 泽被后世名不朽——冯道倡议开雕《九经》的动机与效果[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9 杜建国;;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到语境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李宗俊;;唐代中后期唐蕃河陇之争与疆域变迁[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治;空间表达与寓意[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李明华;苏轼诗歌与佛禅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孔令梅;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小勇;宋元文人墨梅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杨秀洪;五代乡情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志勇;五代科举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一敏;9世纪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李琛颖;普适计算中基于上下文察觉的语境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闫英华;山东盗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荣新江;敦煌文献和绘画反映的五代宋初中原与西北地区的文化交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2 小山满 ,袁林;敦煌第六十一窟《五台山图》研究[J];敦煌学辑刊;1990年01期

3 郑炳林,徐晓丽;敦煌写本P.3973《往五台山行记》残卷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2年01期

4 党燕妮;五台山文殊信仰及其在敦煌的流传[J];敦煌学辑刊;2004年01期

5 邹清泉;;中古敦煌《维摩诘经》的书写——以藏经洞维摩写卷为中心[J];敦煌学辑刊;2012年01期

6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J];敦煌研究;1982年02期

7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画内容考释(八)[J];敦煌研究;1988年01期

8 杜斗城;敦煌所见《五台山图》与《五台山赞》(摘要)[J];敦煌研究;1988年02期

9 赵声良;;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研究[J];敦煌研究;1993年04期

10 张惠明;敦煌《五台山化现图》早期底本的图像及其来源[J];敦煌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乃翥;龙门石窟维摩变造像及其意义[J];中原文物;1982年03期

2 贺玉萍;;维摩变在北魏洛阳石窟中的文化意义[J];云梦学刊;2010年01期

3 肖建军;;中国早期维摩诘变相的创造与展开[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年09期

4 金维诺;;敦煌壁画维摩变的发展[J];文物;1959年02期

5 胡文和;;四川摩崖造像中的“维摩变”[J];考古;1988年06期

6 邹清泉;;敦煌壁画《五台山图》新考——以莫高窟第61窟为中心[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2期

7 ;[J];;年期



本文编号:2079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79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