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纪南城烽火台遗址及其西侧城垣试掘简报
本文选题:荆州 + 纪南城 ; 参考:《江汉考古》2014年02期
【摘要】:2011年10~12月,为配合"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楚故都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纪南城烽火台遗址进行了试掘。为了发掘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和持续性。我们采用RTK技术对纪南城的考古发掘进行整体性规划布方,建立了统一的三维座标系统。发掘方法采用"T"字形探沟布方法,以台基中心点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向各布一条大探沟,将探沟控制在三维座标系统中统一布好的探方内,以便整体揭露时归入探方。发掘本着保护为主,研究为辅的原则,尽量少破坏,少动土,大部分探沟只发掘到夯土层即止,局部进行了解剖性发掘。通过本次发掘,基本弄清了城垣与夯土台基的始建年代、两者的关系,为"纪南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信息资料。
[Abstract]: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of 2011, Hubei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carried out a trial excavation of the beacon tower site in Nancheng, Hubei Province, in order to cooperat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site Protection Jingzhou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of Chu Old City Nancheng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sustainable. In this paper, we use RTK technology to plan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Nancheng, and set up a unified 3D coordinate system. The excavation method adopts "T" zigzag trench cloth method, taking the center point of the platform as the center to east-west, and distributing a big trench in each direction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The trench is controlled in the unified layout of the exploration square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coordinate system, so as to be included in the finder when the whole is revealed. Excava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research as auxiliary, as far as possible less damage, less excavation, most of the trench only excavated to the rammed soil layer, local anatomical excavation. Through this excavation, we have basically made clear the ag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ity wall and the tamping earth platform found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has provided true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in Nancheng.
【作者单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分类号】:K8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上)[J];考古学报;198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继;陈程;;纪南城大遗址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其价值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过常职;;《天问》末章新解[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裴安平;系统科学思想与中国考古学研究[J];东南文化;1990年05期
4 钱公麟,陈军;吴大城与列国都城之比较[J];东南文化;1991年06期
5 曲英杰;楚、吴、越三都城综论[J];东南文化;1992年06期
6 贾兵强;;略论楚国农田水利技术与管理机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周宏伟;;新蔡楚简与楚都迁徙问题的新认识[J];北大史学;2009年00期
8 刘自兵;商周时期的归国为夏人所建简论——兼析《九歌》的源流[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9 黄尚明;东周楚、秦葬俗的简略比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臧艺兵;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构——一种音乐民族志的考察和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彬徽;;古史分期与楚国社会形态的思考[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2 廖群;;出土文物与屈原创作的认定[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长立;比较视野中的鄂尔多斯式青铜斧[D];南京大学;2011年
2 陆德富;战国时代官私手工业的经营形态[D];复旦大学;2011年
3 陈朝霞;楚国西部疆域演变与民族融合[D];武汉大学;2011年
4 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包瑞峰;嬴秦礼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邹芙都;楚系铭文综合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邵晓洁;楚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志刚;万年类型文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为;东周时期楚国都城形制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
3 丁宏健;范蠡故里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苏莹莹;楚国纪南城南垣水门的复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尤海;战国晚期秦楚争战下的文化融合[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刘娜;中国传统建筑中“N灐弊中屯际郊捌湮幕诤璠D];苏州大学;2011年
7 李忠林;略论战国文化的分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陈云;论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题材的拓展[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陶亮;楚国君位继承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尹弘兵;江陵地区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初探[D];武汉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湖北江陵发现的楚国彩绘石编磬及其相关问题[J];考古;1972年03期
2 ;湖北江陵拍櫖山楚墓发掘|!报[J];考古;1973年03期
3 ;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七)[J];考古;1980年04期
4 ;江陵雨台山楚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楚文;纪南城松柏鱼池探掘简报[J];江汉考古;1987年03期
2 龚良;吴建民;;江苏镇江市环城东路宋代遗存的发掘[J];考古;1998年12期
3 ;鄂西北地区三座古墓[J];考古;1990年08期
4 ;郑州商代城址试掘简报[J];文物;1977年01期
5 李天智;王家益;笪浩波;郭长江;;荆州纪南城烽火台遗址及其西侧城垣试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4年02期
6 岳洪彬;岳占伟;何毓灵;;2004-2005年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的勘探和发掘[J];考古学报;2009年02期
7 杨兵;王军;胡大刚;张德骞;谭颖;倪勇;白曦;杨文成;张家秀;谢涛;周志清;刘雨茂;;成都市郫县西南交通大学新校区一、二期古遗址试掘简报[J];成都考古发现;2003年00期
8 朱永刚,王立新;辽宁锦西邰集屯三座古城址考古纪略及相关问题[J];北方文物;1997年02期
9 钱国祥;;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J];考古学报;1998年03期
10 杜久明;李存信;岳占伟;岳洪彬;;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夯土基址的处理与加固保护[J];华夏考古;200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何驽 严志斌;黄河流域史前最大城址进一步探明[N];中国文物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姚依农;永州鬼崽岭石像群:不可破译的秘密?[N];湘声报;2010年
3 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晋阳古城掀开神秘面纱[N];光明日报;2014年
4 高明奎 林玉海 李居发 尹锋超;胶东半岛又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环壕聚落[N];中国文物报;2006年
5 范翔宇;大浪汉遗址探秘[N];北海日报;2010年
6 赵春青;大型遗址聚落考古的方法和步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本文编号:2087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087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