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resilience thought and method to social-ecosystem is a new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destination is an important social-ecosystem type. It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tudy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to study the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a large number of related literatur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silie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abroad,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scale and object,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contents, with emphasi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ilience of social-ecosystem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concepts, threshold, driving factors, conceptual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daptive management and other research contents are reviewed in detail,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 enlightenment is obtained, and the problems to be further studied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resilience of social-ecosyste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ecosystem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149)
【分类号】:X171.4;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晶;王俊;杨新军;;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2 战金艳;闫海明;邓祥征;张韬;;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以江西省莲花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苏彦;;生态旅游地恢复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2 杨立华;鲁春晓;陈文升;;健康社区及其测量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葛怡;史培军;周忻;辜智慧;陈磊;钱新;刘婧;徐伟;;水灾恢复力评估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郑伟;;基于植物多样性的喀纳斯景区山地草甸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J];草地学报;2012年03期
5 陈思;段汉明;刘辉;;西宁市PREE系统恢复力的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3期
6 ;Toward Water Conservation Society:the Connotationand Assessment Indication System[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4年02期
7 张文娟;张峰;严昭;张自和;;兰州市绿地生态价值的初步分析[J];草业科学;2006年11期
8 迟菲;;灾后恢复的特征与可恢复性评价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1期
9 王俊;杨新军;刘文兆;;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11期
10 李鹤;张平宇;;全球变化背景下脆弱性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丽青;;城市水安全:应对内涝灾害压力的生态途径——以北京莲花池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工程防灾规划)[C];2013年
2 杨贤国;陈常铭;;稻田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二)昆虫生态学研究[C];1991年
3 刘丹;华晨;阿拉特·乔治;;弹性视角下的可持续城市化与规划创新[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凤;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及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2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子龙;欠发达地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崔霞;甘南牧区草地遥感监测与分类经营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德生;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殷杉;上海浦东新区绿地系统研究—分布格局、生态系统特征及服务功能[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毕安平;水土流失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戴福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9 刘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江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林;景观生态型校园绿化的理论与实践[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井锋;大连市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锁;合肥高校绿地景观格局和生态效益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继平;长株潭地区城市森林效益评价及可持续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樊青;基于康体、休闲的城市森林景观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蒋维;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夏峥嵘;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生态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琦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海洋资源管理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10 江山;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的区域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华秀;马劲松;战金艳;邓祥征;;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离散化研究及其精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2 李有志;张灿明;林鹏;;土壤种子库评述[J];草业科学;2009年03期
3 刘婧;史培军;葛怡;王静爱;吕红峰;;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4 陆继策;;闽东高海拔山地地形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5 叶笃正,符淙斌;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年05期
6 于景华;李艳华;张学科;祖元刚;唐中华;常影;高银祥;;转UGPase基因喜树木材化学成分与生长速率研究(英文)[J];植物研究;2007年05期
7 冯秀;仝川;丁勇;张远鸣;;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潜力[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8 符淙斌,董文杰,温刚,叶笃正;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和适应[J];气象学报;2003年02期
9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10 沈泽昊,吕楠,赵俊;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种子雨的地形格局[J];生态学报;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Carl Folke;Steve Carpenter;Thomas Elmqvist;Lance Gunderson;C.S.Holling;Brian Walker;刘林群;;恢复力与可持续发展: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增强适应能力[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2年05期
2 李增建,刘东维,文奇;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恢复的科技支撑[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年04期
3 姜正实;麻俊仁;;河流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水利;2008年12期
4 周国梅;唐志鹏;;休养生息的本质特征是生态恢复[J];环境经济;2008年05期
5 Gail Whiteman;Bruce C.Forbes;Jari Niemel釨;F.Stuart ChapinⅢ;李钢;;将高纬度地区生态系统的反馈与恢复力引入公司决策[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06期
6 安静;韩勤;毕广有;;浅谈受损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J];防护林科技;2011年04期
7 彭珂珊;草地与农牧交错带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及防治途径[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年05期
8 彭珂珊;草地与农牧交错带退化生态系统重建及防治途径[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Thomas Elmqvist;Fikret Berkes;Carl Folke;Per Angelstam;Anne-Sophie Crépin;Jari Niemel釨;韩海东;;北方高纬度地区生态系统动态、生物多样性管理及社会政策[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06期
10 秦伯强;;湖泊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实现[J];生态学报;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海;唐小焱;彭少麟;;退化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A];第七届全国海洋湖沼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黄培佑;;干旱区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何成达;张键;;江苏省水质型缺水地区水生态环境恢复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陈永金;袁峡;吐尔逊古丽;买买提;李卫红;;中国干旱区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研究综述[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5 刘普灵;徐勇;田均良;琚彤军;徐学选;;黄土高原燕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模式及效益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许申来;陈利顶;;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玉昌;徐国钢;刘慧;钟华友;;生态治理中草业工程的特点[A];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曹飞华;文科军;吴丽萍;;植穴微宇宙技术对逆境生态修复的作用机制[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震洪;朱晓柯;;国内外生态修复研究综述[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易娜;蔡振华;袁成鑫;李德刚;王海军;;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与河道下游生态系统修复初探[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周小斌;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示范项目课题通过验收[N];兵团日报(汉);2010年
2 记者 杨麟 通讯员 徐之婷;专家将开展洪湖生态资源调查[N];湖北日报;2011年
3 记者 宋茜;“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研究”项目通过验收[N];江西日报;2010年
4 郑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贵阳日报;2008年
5 特约记者 邢云鹏 记者 薄云山;山西第一部《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完成[N];中国矿业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涂序波;搭建融资平台 加大投入力度 坚持科学治理[N];大理日报(汉);2008年
7 闫丽娟;天时、地利、人和促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杨立民 顾德伟;巴西利亚:一湖清水 无限生机[N];中国民族报;2004年
9 记者王艳红;外来物种天敌少[N];人民日报;2003年
10 孙永平 巩劲标;新思路协调人水关系[N];中国水利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小燕;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刘伟峰;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志强;滴水湖引水河生物生态修复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爽;自然保护区受损土地恢复管理[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彦文;白龙江流域引水式电站的环境风险评估及减水河段生态系统恢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汤真飞;无锡市蠡湖湖滨带生态修复与景观重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董方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改善效果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6 储蓉;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岳艳杰;电能补偿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系统恢复的价值评估[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8 朱烨;长治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山西农业大学;2013年
9 崔晓伟;开县蓄水前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10 赵婉竹;大连城山头保护区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24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22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