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以多学科研究的充分发展促进旅游学科成长

发布时间:2018-11-01 17:36
【摘要】:文章重新思考了旅游研究史上曾经得到热议的"多学科介入"问题,其中包括对谢彦君和李拉扬一篇近作中部分观点的辨析。文章认为,旅游现象的复杂性并不是旅游研究跨越多学科介入阶段成长为独立学科的主要障碍;当前制约旅游学科成长特别是导致旅游研究在范式形成和理论贡献方面出现困境的主要因素不是多学科介入本身,而是多学科的表层切入;旅游研究对多学科介入阶段的超越要以多学科研究的充分发展为基础,跨学科研究和归核化的努力对于旅游理论的整合有其意义,但是并不能取代多学科研究的充分发展;就旅游研究的现实发展来说,要摆脱对相关学科理论的简单应用,一方面要深入了解相关学科理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旅游产业实践特别是整合性、基础性、普遍性命题的深刻把握。
[Abstract]: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e issue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which has been discussed in the history of tourism research, including the discrimination of some viewpoints in a recent work by Xie Yanjun and Li Layan.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complexity of tourism phenomenon is not the main obstacle for tourism research to grow into an independent subject. At present, the main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growth of tourism disciplines,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paradigm and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research, are not 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itself, but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e transcendence of tourism research to the stage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rven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 effort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refocusing have significa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theory, but can not replac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s far as the realist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earch is concerned,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simple application of relevant discipline theories, on the one hand, we must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discipline theories, on the other hand, we must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of tourism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integration and foundation. The profound grasp of the universal proposition.
【作者单位】: 中国旅游研究院;
【基金】: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重点项目“基于产学研关联的旅游学科建设思想研究”资助(13TAAK006)~~
【分类号】:F59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杭生,李霞;关于库恩的“范式”——一种科学哲学与社会学交叉的视角[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3 秦宇;Liping A.Cai;Howard Adler;;交织混合型战略——一个多案例研究的发现[J];管理世界;2010年10期

4 苗东升;钱学森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方法论[J];科学学研究;1995年03期

5 戴斌;;信仰、责任与坚守——当代中国旅游学人的价值取向与学派培育[J];旅游科学;2010年02期

6 李建欣;旅游学科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1999年S1期

7 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年04期

8 张凌云;;非惯常环境:旅游核心概念的再研究——建构旅游学研究框架的一种尝试[J];旅游学刊;2009年07期

9 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年01期

10 高军;马耀峰;吴必虎;郑鹏;;外国游客对华旅游城市感知差异——以11个热点城市为例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宏梅;陆林;王咏;;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框架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汪晶晶;章锦河;;旅游管理专业全日制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3 王敬武;;对旅游艾斯特定义的质疑[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张健华;陈秋华;;试论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体验[J];商业研究;2008年01期

5 刘近;;思想政治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述评——兼论意志: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逻辑起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1期

6 刘若泳;;大学教学论的逻辑起点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7 梁莹;;文化旅游产业:湘西凤凰古镇文化软实力提升途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8 黄大勇;孙峰;;2009—2010年重庆旅游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乔智;;关于太原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10 梁嘉;彭习梅;;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的若干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孙喜林;林婧;;基于“独有性”的旅游学科建设与旅游本质探究[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海弘;;旅游学的学科发展之初探——混沌学的视角[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3 张三清;曾海燕;;论范式的权威[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王雪娟;;构建高等教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方法探寻[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6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兼与若干学者商榷[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王敬武;;对旅游体验“硬核”学术地位的质疑[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明;基于行为意向的环境解说系统使用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艳菊;森林游憩区游憩冲击感知与游客体验之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5 龙洋;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卢锋;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振亭;中国西部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关联度及经济协调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章红宝;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雍翔;旅游产业视角下的异地养老开发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邬丽丽;休闲研究的社会学范式[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素梅;湄洲岛妈祖祖庙景区虚拟旅游景点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蕾;传播学范式批判与重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男;旅游情境中的日常理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阚玉丽;非物质遗产视角下孔子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吴敏敏;国民休闲的旅游供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侯楠楠;基于旅游本质辨析的旅游异化现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10 贺颖洁;国内乡村度假者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林,焦华富;山岳旅游者感知行为研究——黄山、庐山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谢利民,代建军;回到学科之前——学科概念界定的另一种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3 丁云龙;国外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体例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5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6 保继刚;;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到理想主义理性回归——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30年回顾[J];地理学报;2009年10期

7 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赵荣,邱扶东,方芳;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2期

8 马耀峰;张佑印;;旅华英国游客对我国旅游价格与服务质量的感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9 谢彦君;对旅游学学科问题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S2期

10 张辉,秦宇,厉新建;试论我国经济等饭店发展的基础及意义[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麟征;;跨学科研究的未来[J];金秋科苑;1997年01期

2 李建欣;旅游学科体系研究: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1999年S1期

3 鲁兴启;跨学科研究成果初探[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王兴成;跨学科研究在中国:历程和启示[J];科学学研究;1995年02期

5 李春景,刘仲林;跨学科研究规律的实证分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6 ;跨学科研究的战略大家——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马洪学术思想综述[J];中国改革;2005年04期

7 程如烟;;美国国家科学院协会报告《促进跨学科研究》述评[J];中国软科学;2005年10期

8 王莎莎;刘宏申;;浅谈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J];北方经贸;2009年02期

9 曾月新;;跨学科研究与成才[J];中国人才;1989年11期

10 A.A.戈列洛夫 ,玉清;跨学科研究的社会问题和方法论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霖;林云;黎海涛;;护理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状况与展望[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家民;王芳媛;孙浩章;王丰;马建华;;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包装工程教育及人才培养问题思考[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3 张保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域探析[A];“苏东剧变20年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陈颖;;编辑学者化片论[A];科技期刊编辑研究文集(第三集)[C];1994年

5 徐统仁;;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及理论特色浅析[A];山东省科协农科学会群、山东省农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朱祥坤;郭跃玲;何学贤;杨淳;张巧大;;过渡族元素同位素分异理论体系及其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巫孟还;;地震灾害保险新理论体系[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8 刘芳;万朝均;王冲;;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体验[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9 吴杰;;建立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广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当代共产主义运动做出新贡献[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代表论文集[C];2006年

10 王东良;;对周期性中长距离项目训练理论体系与实践操作的再认识[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黄华新 王华平;论跨学科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2 刘锡诚;文化发展和研究需要成熟的理论体系[N];学习时报;2006年

3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于建华 刘光明 季明;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N];人民日报;2011年

4 范鹏;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N];甘肃日报;2007年

5 自治区党委讲师团邋张金铭;正确理解旗帜、道路、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N];宁夏日报;2007年

6 ;宝贵财富 行动指南[N];光明日报;2009年

7 马惠军 黄天明;全军首届装备经济理论研讨会结束[N];解放军报;2010年

8 陕西师范大学文科部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答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N];陕西日报;2010年

9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桂林市经济学学会副会长、桂林旅游学会副会长 陈宪忠;党的宏伟目标是社科界的新使命[N];桂林日报;2011年

10 王寿林邋叶海源 傅顽璐;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N];解放军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巍;“跨学科研究”评价方法与资助对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文少保;美国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变迁与运行治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武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的基础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田瑞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结构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陈艾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戴继天;论研究生德育理论体系的独立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程妍;跨学科研究与研究型大学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朱佳滨;短道速度滑冰战术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9 戚业国;民间高等教育投资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周朝成;当代大学中的跨学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启迪;体育政策学构想[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2 叶慧娜;水资源会计的理论架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于冬波;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潘向明;后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哲;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体系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苗芸;水环境会计的理论框架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赵亚芝;张闻天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晓梅;绿色饭店理论与相关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陈文昆;当代大学生廉政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陈祥伟;面向设备工程的监理服务体系研究与实现[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046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3046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6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