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6 17:31
【摘要】:20世纪的后30年,旅游体验研究开始成为西方学术界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近十年来,旅游体验及体验旅游产品也逐渐成为我国旅游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旅游体验的内涵、类型、体验质量及体验旅游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说明体验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在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消费导向正由购买产品、享受服务向亲身体验过渡,人们所追求的已不仅只有实体的商品,而是一种感受,一种可回忆、个性化的体验。而旅游业作为最具有体验经济特征的产业,最有可能率先从服务产品转型升级为体验产品。黔东南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在其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33个民族,共34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的聚居区和苗族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中心。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黔东南州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态民族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是千百年历史的沉淀,被中外游客、专家学者赞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的最古老的歌谣”、“全球最友善的旅游目的地”,被联合国世界文化基金会确定为全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首选地之一,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是贵州发展旅游业最具潜力的地区。苗乡侗寨是黔东南民族文化的象征,全州共3296座民族村寨,其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不可多得的体验载体和基质,能够满足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体验需求。目前,黔东南已有36个民族村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但目前的旅游开发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层面上,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不能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消费需求特征以及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现状,构建一个满足游客需求的体验旅游产品体系,为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献计献策。为此,本文按照研究基础、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最终结论的研究路线,对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相关理论展开论述。首先在资料挖掘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理论进行解析,并对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初步设想,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根据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分别对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基础、依据及产品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目标。再次,围绕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目标,探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原理及方法,并针对其相关原理和方法分别进行实证分析。最后,运用系统科学的控制论思想,构建出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的优化控制模型,并提出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的优化对策。全文共分为八个章节对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对理论背景及研究区域背景进行分析,探讨了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旅游体验、体验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体系及民族村寨等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对其进行了述评;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第二章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和解析,提出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厘清与本研究相关的民族村寨旅游、体验旅游产品、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等概念,同时阐明了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体验经济理论、旅游体验理论、系统理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等。在此基础上,对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初步设想: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不是简单的旅游产品分类,而是“怎么去做”的问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综合分析阶段和创作外化阶段。其中,综合分析阶段主要包括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基础(旅游资源)分析、依据(市场需求)分析以及产品现状分析;创作外化阶段主要包括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目标、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方法和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的优化。在上述理论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第二章对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设想,开始进入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章——第七章。第三章主要探讨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基础——旅游资源分析。在介绍黔东南民族村寨所在区域概况的基础上,结合体验经济时代的特征,从旅游体验的类别、旅游资源的不同体验功能、游客体验需求等方面对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进行重新界定,并将旅游资源分为四大类:自然生态资源,有形的民族文化资源,过程性、事件性民族文化资源和无形的民族文化资源。提出旅游资源体验适宜性评价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旅游资源是否符合游客的体验需求、旅游资源的可理解性和可塑性、旅游资源能转化为体验旅游产品类型的丰富程度。通过评价得知: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丰富,能够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旅游资源的可理解性和可塑性较强;众多旅游资源能够转化为类型丰富的体验旅游产品。第四章主要探讨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依据——市场需求分析。将市场需求放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依据这一重要战略位置来考虑,采用SPSS统计分析法、IPA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分析法对所调查的问卷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目前黔东南民族村寨的旅游产品对省外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大,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游客前米黔东南民族村寨的旅游动机主要有民俗活动体验动机、观光体验动机、压力缓解动机、身体锻炼动机、民族文化学习动机和人际交往动机六大类;游客主要是为了体验、参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而不仅仅是为了观光;黔东南民族村寨游客体验要素包括四个维度:主题体验、环境与氛围体验、设施与产品体验、活动与服务体验;游客对黔东南民族村寨目前的旅游产品不够满意,游客们的体验期望和实际感知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通过IPA分析,找到了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产品游客体验需要集中努力改进、保持优势、降低其优先权、供给可能过度的指标;游客属性对体验构成要素的重要性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分析结果,认为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顺势而为,针对市场需求特征构建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第五章是在分析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产品现状的基础上,将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市场需求的分析结论作为主要依据,探讨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目标。根据系统论观点,本文认为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目标的确定是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的核心环节,是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分析,指出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需求,通过体验主题提炼、体验氛围营造、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架构四个主要步骤进行体验旅游产品的创作,并以此来完成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全过程。第六章主要探讨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原理与方法,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围绕前面提出的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目标,从体验主题提炼、体验氛围营造、体验旅游产品设计、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架构四个主要步骤来构建体验旅游产品体系。在对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堂安侗寨、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三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分别对体验主题提炼、体验氛围营造和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其原理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游客的六大类旅游动机,构建了基于游客旅游动机的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架构模型,将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分为民族村寨景观体验产品、民族休闲运动体验产品、民族文化教育体验产品和民族特色文化体验产品四大类;指出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具有层次性的系统,民族村寨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是为了让游客获得不同层次的体验,同时对黔东南民族村寨各类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内容进行定位。第七章主要探讨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的优化。本文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客将会产生更多新的体验需求。因此,体验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是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不断深化、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在对体验旅游产品体系优化内涵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体验旅游产品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为了使体验旅游产品系统能在正确的优化控制之下满足不断变化的游客需求,根据系统科学的控制论思想,构建了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体验旅游产品体系优化控制模型”,并从产品主题、产品开发层次和产品结构(时间、空间、类型)几个方面提出黔东南民族村寨体验旅游产品体系的优化对策。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与展望。集中阐明了本文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存在的不足,对后续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出展望。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5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笑;;枣庄市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罗永常;;基于体验的民族村寨旅游产品设计——以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3 孙冬英;;鄱阳湖老爷庙旅游区旅游产品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4 马宝建;张茵;;山水旅游体验的内涵及对景点解说的启示——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庞元宁,蒋仕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基征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6 朱孔山;;区域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与开发——以临沂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7年08期

7 李经龙,郑淑婧;旅游规划核心内容动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1期

8 郭来喜,吴必虎,刘锋,范业正;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9 狄静;方百寿;;京杭运河旅游产品体系初探——以京杭运河山东段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杨延风;“旅游产品无形性”质疑[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塔娜;影响女性文化旅游体验效果的实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雪花;基于游客体验需求的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宋丽娜;浅析山西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D];山西大学;2011年

4 窦清;论旅游体验[D];广西大学;2003年

5 彭雪蓉;基于顾客体验的主题酒店产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郑聪辉;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琴;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体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8 高小华;旅游产品体验性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9 付业勤;基于游客体验的虹口漂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10 王帆;基于游客体验的古村落旅游景观展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41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441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f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