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时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22 09:38
【摘要】: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探讨了旅游产业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了两系统间的耦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基于1993—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发展特征;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定发展态势,在空间上保持了较强的同步性;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地域差异十分显著,三大地带自西向东呈现"梯度递增",南北地区呈现"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
[Abstract]:......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1157,41271158)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4239)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Q046)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项目(2012CXB008)
【分类号】:F592;F1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忠才;;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2 李兴绪,牟怡楠;旅游产业对云南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城市问题;2004年03期

3 陈新哲;熊黑钢;;新疆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及时序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福义,生延超;旅游服务创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吴丽霞;;河南省旅游景区开发策略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崔兵;安阳体育旅游业的优势及发展战略[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李永丽;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分析[J];商业研究;2004年07期

5 吴丽霞,赵现红;基于SCP框架的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9期

6 邓燕云;郑洲;;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发展生态旅游的视角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陈雪伶;我国入境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财贸研究;2003年03期

8 郑亚民;关于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3年05期

9 张勇;谢江;;湘西州与新加坡旅游业发展之比较[J];科技和产业;2009年04期

10 董乐婷;;从市场结构探寻我国旅游业发展之路[J];当代经济;2010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马丽卿;;浙江海洋旅游产业区位分析及空间重构[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戴冬香;;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杨勇;;旅游外汇收入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A];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创新·发展·安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6年

4 熊琼;崔黎波;;旅游贸易对上海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于芳;张婷;;对吉林省冬季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文红;欠发达地区森林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陈国贵;基于房地产业视角的中国沿海区域城市旅游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李红;我国酒店提升国际竞争力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陶萍;我国林业休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9 张滢;旅游经济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10 母涛;论旅游资源开发与四川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巍;辽宁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顾红;基于SCP范式的葫芦岛市旅游产业组织及政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刘立辉;沈北新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陈书星;广东省入境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王灿灿;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林莹;闽北古镇峡阳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袁金明;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湖南省森林旅游产业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洪梅;湖南省旅游卫星账户(HNTSA)构建初探[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磊;石泉县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晓瑾;吉林省旅游业产业关联与产业波及效应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鹰;曾光明;董力三;焦胜;陈桂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2 赵中华;汪宇明;;基于长江三角洲案例的区域旅游交通配置优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3期

3 李国柱,石培基;论西北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突破[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4 柳思维;吴忠才;;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7年09期

5 余娟;吴玉鸣;;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估与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年04期

6 李竹;王龙昌;;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主成分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2期

7 曾光明;焦胜;黄国和;王玲玲;何理;曹麻茹;朱舟;周建飞;;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吴忠才;;中国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定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9 李雪铭,李婉娜;1990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10 陈晓;李悦铮;;城市交通与旅游协调发展定量评价——以大连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道涵;;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J];城市问题;1987年05期

2 刘玉杰,宛利,王力;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黑龙江金融;2002年07期

3 高莉,高晨峰;浅谈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S1期

4 孙丽文,金浩,李晓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06期

5 唐洁,张景东;打造广州“总部经济”[J];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10期

6 左锐;;论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J];经济问题;2005年11期

7 王琳;;区域间人力资本的非均衡配置与改善措施[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潘文卿;;地区间经济影响的反馈与溢出效应[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年07期

9 刘志红;;试析我国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尹红炜;孟宪忠;;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接续产业选择问题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付晓东;;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马生全;冯静;高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模型[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晓萍;程龙生;;区间判断AHP在江苏省区域经济水平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樊新生;李小建;;工业化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以河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石玉凤;王尚志;;地方经济文化节庆活动综合价值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彭立明;;自主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郭省;;精心构筑以石家庄为龙头的冀南城市群 为建设沿海强省发力领跑[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荣坦;卢成晓;;中国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均衡关系的动态模型[A];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严娜;区域经济之魂[N];现代物流报;2007年

2 通讯员 田智;张萍区域经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在长沙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3 本报驻住交会特派记者 朱以师;转型时代城市图谋未来[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4 经济视点报记者 王海圣;中心城市领跑区域经济[N];经济视点报;2005年

5 通讯员 罗盼生;零陵两万回乡创业者助力区域经济[N];永州日报;2009年

6 赵琰峰;质量立区引跑区域经济[N];中国质量报;2007年

7 吴静文;平川项目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N];白银日报;2008年

8 王冰凝;区域经济扶持将差异化对待[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汪开成;东坡区:培育支柱产业 跨越区域经济[N];眉山日报;2006年

10 特约评论员 翟峰;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广元经验[N];广元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莉茗;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单良;辽宁省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3 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张燕;后发区域经济追赶中的地理要素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刘刚;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徐琼;基于技术效率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提升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夏万军;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2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杨建;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曲媛媛;人力资源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李娜;基于Panel-data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6 郭玉章;潍坊市小城镇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7 李菁;我国省际经济收敛性与产业集聚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陈森;城市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其规划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5年

9 邱金满;我国城市群物流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心;奥运经济与北京城市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62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462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c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