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里山倡议》的乡村旅游发展途径初探——以台湾桃园地区对乡村旅游转型的需求为例

发布时间:2019-05-08 01:51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地区发展的途径之一,必须面对当代乡村景观中传统农业主体性破坏对游憩资源运用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最基本的问题在于乡村地区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乡村旅游以环境资源为基础,建立适宜的乡村环境管理与旅游模式才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该研究主要结合《里山倡议(Satoyama Initiative)》的环境管理概念,探讨其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能性,并以我国台湾桃园地区乡村景观为案例,通过对桃园地区乡村景观变迁的研究访谈、空间分析及乡村旅游发展课题的探讨,初步提出三种基于里山倡议概念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可行途径,为未来乡村旅游规划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
[Abstract]:As one of the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rural tourism must face the impact of the de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ubjectivity on the utilization of recre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contemporary rural landscape. In the process, th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 is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 rural areas. Rural tourism is based 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rur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ourism model. This study mainly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the "Lishan Initiative (Satoyama Initiative)"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its integr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takes the rural landscape of Taoyuan area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research interview, spatial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aoyuan area, three feasible ways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ishan initiative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rural tourism planning activities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分类号】:F592.7;F3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4期

2 谢花林,刘黎明,李振鹏;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3 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研究;1982年03期

4 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4期

5 周心琴;;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新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3期

6 杨军;;中国乡村旅游驱动力因子及其系统优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6年04期

7 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年03期

8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年08期

9 赵中建;;土地流转影响下的乡村景观衍变[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邓明艳;曾菊新;余斌;李伯华;;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变迁与优化[J];生态经济;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迅;从人居环境谈城市设计中的情境统一[J];安徽建筑;2000年06期

2 管兵中;卢松;;国内农业旅游研究述评[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3 范黎丽;陶卓民;;旅游特色乡镇的塑造与开发初探——以南京市龙袍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4 翁有志;丁绍刚;;国内乡村景观规划文献研究分析与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5 胡希军;赵晓英;刘玉桥;陈存友;;传统农村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6 黄淑梅;;桂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7 王锋;王永;;浅析“生态农业旅游”的正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8 徐燕;陆仙梅;吴再英;陈洪智;石贤昌;;民族村寨乡村旅游开发与社区参与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肇兴侗寨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9 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旅游发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10 林清;魏云华;林魁;;我国乡村景观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平;贾丽娜;王建华;;保护历史建筑赖以生存的环境——以祁县乔家堡为例探讨晋商聚落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2 陈志永;李乐京;梁涛;;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3 刘青梅;;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的传统文化及其变迁——以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为个案[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滨谊;王云才;刘晖;徐坚;;城乡景观的生态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金平;贾丽娜;王建华;;保护历史建筑赖以生存的环境——以祁县乔家堡为例探讨晋商聚落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6 周晓芳;周永章;;从地理单元角度看待人居环境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7 李海琴;;近十年中外乡村旅游研究状况比较[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武汉"1+8"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武汉“1+8”城市圈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青宇;;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思考及策略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2012年

10 朱琳yN;;游憩规划设计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艺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韩博;辽源煤矿区矿山公园规划与建设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4 王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张莹;城市体质健康型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晴;河网、湿地与蚕桑[D];复旦大学;2011年

8 王思元;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王维芳;迎春林业局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的动态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10 周心琴;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平路;大连市来华留学生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冬青;杭州3家疗养院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景观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王俊;旅游业和山区农民收入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曾蕾;云南亚热带山地乡村景观构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顾巍;基于MIS与GIS集成的昆明市旅游地理信息系统[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史俊伟;传统村镇入口景观的心理诉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雷;基于生态经济发展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8 陆叶;“孤岛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古村寨景观特色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赵晓英;传统乡村文化景观及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超群;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怡;崔山;;浅析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影响下农村住宅的新形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2 李文军;马雪蓉;;自然保护地旅游经营权转让中社区获益能力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玉钧,北尾邦伸;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4 谢彦君;以旅游城市作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10期

5 李力,谷明;旅游农业开发的模式与方向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1998年11期

6 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4期

7 谢花林,刘黎明,李振鹏;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3期

8 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9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年04期

10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萍;农家乐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模式[D];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澎;对苏锡常乡村地区空间发展的思考[J];现代城市研究;1999年05期

2 ;乡村地区太阳能资源等待开发[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1年02期

3 David Freshwater;邵金路;;世纪之交的美国乡村[J];农村.农业.农民;2003年11期

4 赵杰;王惠平;陈有方;屈霞;赵则永;;美国乡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情况考察[J];中国财政;2010年01期

5 林忠;闽东南乡村地区非农化进程及其机制探讨[J];福建地理;1997年02期

6 陈统奎;;逛一逛美国的后院[J];农家致富;2007年19期

7 陆翔兴;;国际地理联合会有关乡村地理的学术活动[J];地理科学进展;1990年02期

8 陈统奎;;逛一逛美国的后院[J];乡镇论坛;2007年12期

9 宋子千;;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乡村旅游的发展[J];旅游学刊;2011年11期

10 黎明艳;;新农村建设中城乡统筹规划的推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邹健;龙花楼;;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初探[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2 成海钟;汪成忠;唐蓉;李寿田;;乡村文化在休闲农业中的营造[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刘彦群;;四川古盐镇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4 翁才银;杨庆媛;;三峡库区乡村性评价初步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来璐;李世峰;谭建欣;卢凤君;;大城市边缘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以昆明市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韩兆辉;崔莎;;论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精英的作用[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平宇;;垦区城镇化的问题与途径[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冯焕龙;陈晓键;;陕北地区乡村旅游思考——以陕西省延长县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雅民;藏民的儿子豆本加[N];天津日报;2010年

2 甄翔;泰政府帮农民卖特产[N];发展导报;2004年

3 王旭;澳大利亚实施“农业-推进澳大利亚”战略[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4 本报记者 张涛;北京投入130亿建设农村基础设施[N];中国商报;2009年

5 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商务处 王旭;让农民笑起来[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6 党国英;生态灾民的出路[N];中国商报;2004年

7 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合作社推动全球经济复苏[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8 沈阳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毛艳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祝贺国际合作社日[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10 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杨振之 北京来也旅游规划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蔡克信;法国的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N];中国旅游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洁;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乡村转型路径及差异化调控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洁璇;城市居民乡村出游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熊伟;内江市市中区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张霞;成都乡村旅游体验中符号性元素的识别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2年

5 乔璐;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治理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2年

6 纪元;传统乡村地区农产业发展的社会镶嵌[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7 李钰杰;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丛俊萍;基于不同发展路径下的乡村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静;秦皇岛乡村旅游休闲治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杨茜;我国乡村旅游社区能力建设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715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4715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f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