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行政区旅游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机制设计
[Abstract]:The popularization, normalization, individu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urism activities from travel agency group tour as the main "strip type" to individual guest self-help tour as the main "board type", urgently require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public services across administrative region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of cross-administrative tourism public service integration from three dimensions: space-time function ("exclusive" sharing "), providing subject (" one yuan "," pluralistic ") and benefit range (" tourist "," resident ").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tabl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motive force of tourism public service integration originates from a series of path-dependent supply mechanism design (including organization and consultation mechanism, rule self-discipline mechanism). The purpose of soci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performance incentive mechanism, benefi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management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and so on is to break through the economic predicament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regional tourism servic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旅游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创新研究”(11BGL050) 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旅游文化变迁研究”(14ZS104)
【分类号】:F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全良;荣浩;;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选择[J];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2 占佳;肖华茵;肖a\;;我国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研究述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王永刚;李萌;;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跨行政区利益博弈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1年01期
4 刘德谦;;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一点认识[J];旅游学刊;2012年01期
5 李爽;黄福才;;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系统思考[J];旅游学刊;2012年01期
6 张颢瀚;;区域一体化转型与融合体制建设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为例[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何建民;;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及服务质量标准[J];旅游学刊;2012年02期
8 徐菊凤;潘悦然;;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判断——兼与李爽商榷[J];旅游学刊;2014年01期
9 胡祖光;陈敬宇;;中国管理学发展方向之管见——兼论东方管理学的定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年12期
10 王健,鲍静,刘小康,王佃利;“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王佳欣;基于多中心视角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萍;王东月;;京津经济联合的相关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2 张小明;刘慧灵;;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行政区划改革与重构——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李运生;张江凌;;对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几点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4 李军超;;转型期我国市管县体制的反思及变革途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邵任薇;;论单中心和多中心治理理论及其对大都市区治理的启示[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章尺木;李明;;地方保护与合作:基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经济学[J];财经科学;2007年03期
7 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8 李金龙;王宝元;;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9 陈晓春;谭娟;胡扬名;;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行政发展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10 曲亮;郝云宏;;竞争与合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梁平波;;利用广西沿海港口优势 建设大型东盟物流中心[A];《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 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论文集[C];2005年
2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徐争辉;;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实践经验及其对长株潭一体化的启示[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湖平;李松柏;陈旋;袁青;;“G—D—F复合安置”模式的提出与构建[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爽;黄福才;;转型时期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角色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王川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范式转换与创新——以长三角为对象的一项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谢宇;肖贵蓉;付金朋;;基于ANP的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健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周仁标;省管县改革的动因、困境与体制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孙亚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竞争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王勇;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微;区域政府间合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谢宇;基于ANP的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芳;地方政府间非合作博弈的机理及治理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科;两型社会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冯桃桃;府际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朱航舟;我国区域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屈小艳;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红丽;山西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吴世昌;河北省“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乔德中;当代中国区域治理中的府际合作创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霞;;西方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演变及启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萌;张宁;朱秀秀;陈蔚;;旅游公共服务:国际经验与启示[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3 刘晓苏;;国外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8年06期
4 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年06期
5 卢洪友;公共品供给的政府效率解及其条件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3期
6 汪利锬;;我国参与式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研究——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1年05期
7 郑书耀;;现实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困惑——从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考察[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2期
8 张洪武;;NPO经费来源: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现实选择[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9 张鹏;;桂林旅游发展的消费伦理转向与旅游文化竞争力的提升[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10 熊曦;吴冬霞;曹姣;;关于我国“行政区经济”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匡林;[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杨军;[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毛卫东;[N];中国旅游报;2007年
4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 课题组负责人/赵彦云;报告执笔/傅琦、赵彦云;课题组成员/孙中震、张明倩、傅琦、李颖俊、甄峰、陶晶;[N];中国信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卿前龙;休闲服务的经济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应博;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闫越;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颖;美国公共产品供给演进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5 郑晓燕;中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廖嵘;从公共产品的供给看政府职能的转变[D];重庆大学;2005年
2 可妍;休闲服务供给的中外比较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6年
3 李子飞;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创新[D];厦门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守华;吴贵生;;我国跨行政区科技合作的成因、模式与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4年07期
2 岑乾明;宋卫琴;;论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兴起与我国公共产品理论研究的新趋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杨宁迪;;加强跨行政区划销毁残损人民币的组织工作[J];新疆金融;2009年02期
4 孙元花;;欧盟三大科技计划对我国跨行政区科技合作的启示[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龙开元;跨行政区创新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06期
6 严重敏,周克瑜;关于跨行政区区域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济地理;1995年04期
7 黎鹏,王谷成,王培县;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下)[J];发展研究;2003年10期
8 刘志铭;我国公共物品的政府提供机制及改革[J];经济纵横;2003年11期
9 黎鹏,王培县,王谷成;跨行政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上)[J];发展研究;2003年09期
10 骆永民;;交易成本视角下的公共物品提供机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灿发;;我国跨行政区水环境管理的政策和立法分析[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林涛;;跨行政区城镇体系发展与规划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张宝春;琚鸿;;跨行政区水污染协调机制及对策探讨[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刘晓红;虞锡君;;县域跨界水污染补偿机制在嘉兴市的探索[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胡兆量;;Nylonkong与港深共建[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玉明;刘湘云;;构建地方政府环境协同治理机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7 洪伟;;从1985-2004期间中国知识转移网络的结构特质看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变[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郭晓林;;《区域发展战略及科技政策》(摘要)[A];2009'沿海区域产业科技管理研讨会会议资料(部分)[C];2009年
9 杨风华;;公共体育场馆有效供给——基于民营化及政府职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蔡守秋;;论处理水纠纷的方法[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为高素质队伍提供机制保障[N];天津日报;2010年
2 鲁宁;土地跨行政区交易:充满期许的尝试[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3 郭薇;考核跨行政区断面水质最关键[N];中国环境报;2007年
4 梁美娜;北京淡化“经济中心”取向跨行政区产业链浮出水面[N];中国经营报;2005年
5 记者 陈婷;城乡规划可跨行政区编制[N];四川日报;2010年
6 记者 汤璇 通讯员 黄慧诚;广东加紧编制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条例[N];广东建设报;2004年
7 邢化峰;解决跨区域水污染应加强协作[N];贵阳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魏洪磊;重建在路上[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谢云挺;构建跨界水污染防治网须实行五个重要转变[N];经济参考报;2007年
10 徐孝民邋程晓晓;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N];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世强;水资源二级产权设置与流域生态补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曾文慧;越界水污染规制[D];复旦大学;2005年
4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胡明铭;区域创新系统评价及发展模式与政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6 欧阳帆;中国环境跨域治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吕成;水污染规制之行政合作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于美霞;基于行政区划的省级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赵云峰;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意愿及其支付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佘云霞;国际劳工标准:演变与争议[D];外交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亚伟;跨行政区饮用水源保护法律制度探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江滔;跨行政区水事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陶菲;跨行政区水污染治理的合作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曹原铭;基于SLA协商的多域QoS业务提供机制的设计和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5 李永琳;美国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6年
6 王芳;税费改革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王晴;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移动向导业务的设计和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8 杨雪;川渝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军超;我国市管县体制的反思及变革途径选择[D];河南大学;2006年
10 秦长江;我国城市群区域内政府合作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195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519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