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失衡问题及应对策略
【图文】:
游合作进入了深化拓展时期,中国已经成为泰国第一大旅游客源国,而泰国也成为中国排名前15名的旅游客源国之一。纵观1999年至2013年15年内泰国赴华旅游的人数变化趋势图,泰国赴华旅游整体呈现出曲折向上的特征。2002年,泰国旅游局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以及与中国旅行社的合作吸引了大量泰国人赴华旅游;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以及2012年以来泰国经济的发展和双方深入合作都促使了赴华旅游的泰国游客数量上升;而受泰国政局的动荡以及中国SARS、H1N1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泰国赴华旅游在2003年、2005年以及2009年出现了低谷(图1)。图1泰国赴华旅游人数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泰国旅游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从中泰两国旅游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中国赴泰旅游的游客规模远远大于泰国赴华旅游的游客规模,双方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三)中泰旅游消费情况对比从中泰双方旅游消费情况来看,,近年来中国居民赴泰旅游的停留时间、人均日消费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12年以后明显超过泰国。人均停留时间方面,中国游客(本文指的是中国赴泰国旅游的游客)比泰国游客(本文指的是泰国赴中国旅游的游客)多出0.5~2天;人均日消费方面,中国游客比泰国游客多出15~17.5美元;从而由此造成中国居民赴泰旅游的消费支出远超过泰国,形成了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失衡现象。(四)中国对泰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规模分析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化发展,中泰两国的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中国对泰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却一直居高不下,且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1999年,中泰双边旅游贸易差额为10.22万美元,此后呈现出曲折持续增长的态势,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基本是成倍翻涨,到了2013年更是创下了87.89万美元的新高,如图2所示。随着?
4油臣剖?据上看,2013年中国人均GDP为6767美元;而泰国人均GDP为4975美元,中泰双方经济实力的差距从根本上造成了中泰旅游服务贸易失衡现象。2.人民币增值影响一般情况下,一国的汇率上升表明该国的入境旅游产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但是会促进出境旅游的发展。[6]相关研究表明,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人民币升值时,中国的入境旅游产品价格就会提高,从而导致中国入境旅游市场需求减少。[7]其中人民币的汇率上升1.1%时,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数就会相应地减少2.7%。[8]从图3可以看出,中国赴泰国旅游人数与人民币增值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泰铢对人民币的汇率从3.90上升到了5.18,中国赴泰国旅游的人数也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但是泰国赴中国旅游的入境旅游市场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并没有造成泰国赴中国旅游人数的减少。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增值会促进中国赴泰国的旅游人数,从而会增加中泰两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图3汇率与出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率变化趋势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汇率查询网、泰国旅游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二)社会情况差异是内在原因1.人口规模差异庞大的人口规模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大众旅游时代公民出境旅游的庞大规模奠定了基矗仅针对泰国市场而言,中国的出境旅游市场是入境旅游市场的3至7倍,而中国的人口规模约为泰国的20倍。在两国的经济实力、两国消费者旅游欲望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国赴泰旅游的绝对人数也必然会超过泰国赴华旅游的人数。因此,两国巨大的人口规模差异会进一步加剧双方旅游服务贸易的失衡程度。2.闲暇时间影响闲暇时间是制约旅游发展,特别是长距离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俊;;全球旅游服务贸易十强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2014年02期
2 王良举;李万莲;;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评估——基于扩展旅游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12年05期
3 张伟;;非均衡状态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应对机制探析[J];商业时代;201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峰;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瑾鹤;吴友强;薛峰;;旅游体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以桂林漓江古东景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屈学书;矫丽会;;CSA模式下的旅游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3 冯斌;张一群;郭永瑞;;产品导向视角下的游客忠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4 禹玉环;;基于体验经济视角的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8期
5 张骏;方法林;卢凤萍;古风;;基于生态美学视角的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6 王茂强;殷红梅;王英;谢沁露;;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以贵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7 尹寿兵;刘云霞;;基于核心利益主体的古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张白平;彭瑛;;旅游学术语的定义及其逻辑关系[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赵现红;旅华主要群体外国游客客源市场结构特征研究——以云南省为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祝喜;吴郭泉;;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用地规划内容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俊芳;;基于STP理论的“无景点旅游”发展模式研究[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何雨;袁梦如;陈燕;;乡村旅游吸引物评价与产品体系构建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3 高海生;张葳;从佳琦;;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对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分析——河北省社科联2009年度民生调研课题[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越英;;北京灵山旅游开发的综合影响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陈玲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韦志慧;;中国旅游发展回顾与新时期突破口的寻找[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顾金孚;王显成;;浙江旅游创新的理念、实践与途径[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8 艾进;刘轶;孟莹;;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热带风情景区游客行为模式研究——以海南诺呀达热带风情景区为例[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王雪晶;沈和江;王敏;;我国区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的地区差异与空间特征研究[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永文;;关于旅游学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创新;基于社会物理视角的中国入境旅游流时空扩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东;在线旅行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周文丽;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吴卫;游客视角的文化景观与地方性认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白翠玲;森林公园旅游品牌塑造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海南;观光果园体验设计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艳;从《印象·刘三姐》透视品牌旅游产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董红霞;旅行社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相关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谢宇;基于ANP的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微微;高校旅游专业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爱华;体验经济视角下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欢丹;2008国际金融危机对青岛旅游产业影响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海;于桂凤;;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旅游国际收支的负面影响[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2 丁勇;朱彤;;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03期
3 张立光,郭妍;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03期
4 依绍华;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5期
5 王小平;;中国服务贸易周期波动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6年07期
6 周申;廖伟兵;;服务贸易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经验研究[J];财贸经济;2006年11期
7 杨锦权;王迎新;;国际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一个理论的研究视角[J];财贸经济;2007年05期
8 王煜;;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国际比较及优化[J];财贸研究;2007年05期
9 张宏伟;;中国入境旅游的文化差异效应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J];财贸研究;2009年04期
10 龚新宇,李才波;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适应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晖;黄沛;;我国六大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特区经济;2009年01期
2 邹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唐靖雯;;浅析洛阳市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中国市场;2011年02期
4 杜红杏;;云南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11年02期
5 焦慧元;柳礼奎;;试论天津旅游服务贸易要素整合[J];特区经济;2011年03期
6 周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1年05期
7 何鹂;;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问题原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2期
8 颜慧婷;;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科技资讯;2012年20期
9 杨志伟;;河北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商;2012年07期
10 刘薇;;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林贤瑛;;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发展[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2 柳礼奎;;京沪渝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给予天津的启示[A];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6辑)[C];2012年
3 沈明其;;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4 丁烨;;上海浦东新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朱迎波邋牛亚菲;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分析及对策建议[N];中国旅游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阎密;旅游服务贸易:逆差需要重新解读[N];国际商报;2010年
3 商务部服务贸易司;金融危机冲击我国旅游服务贸易[N];国际商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云中;澳大利亚大力发展对华旅游服务贸易[N];国际商报;2011年
5 记者 孙超逸;北京已成全国旅游服务贸易“领头羊”[N];北京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张云中;旅游服务贸易首次逆差:中国不紧张[N];国际商报;2010年
7 周方;杭州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路向何方?[N];杭州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峰;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江;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2 王岩;浅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3 王晓莹;中印旅游服务贸易合作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郑聪慧;山东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王佳;四川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杨志伟;河北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7 葛晓丹;河北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8 李诗琦;湖南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余操;西部旅游服务贸易跨区域合作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周小颖;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4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55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