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绩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13:16
【摘要】: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战略是未来全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旅游扶贫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四川藏区是全国第二大藏区,区内高原地域环境独特,藏传佛教文化特色突出。依托特色地域环境和旅游资源基础,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四川藏区重要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14年,四川藏区共创建了11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发展了3600多家藏家乐、牧家乐,13万人农牧民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就业。然而,区域旅游发展并不能保障贫困社区、贫困人口也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机会。特别是扶贫对象识别不准确、帮扶措施不精准、扶贫绩效不明确等问题使得旅游扶贫未起到固有的作用。因此,研究基于社区的旅游扶贫绩效问题意义重大。本文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政策体系框架下,以旅游与反贫困基本理论为基础,分析社区旅游扶贫的作用机理、驱动机制和运行模式,构建基于社区主体的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在实证部分,在分析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运行现状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等计量方法监测评价四川藏区的社区旅游扶贫效果;总结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绩效改进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社区旅游扶贫具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社区旅游扶贫充分发挥社区主体性,以社区为旅游吸引物核心,贫困人口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旅游开发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增加社区发展“自我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社区通过政府调控驱动、社区发展推动、旅游市场拉动等机制突破突破资源环境、能力、权利等制约因素,改善贫困社区及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进而形成制度先进、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贫困人口层面,贫困人口通过直接参与或间接参与方式介入到社区旅游发展过程中,并通过分享、匹配和学习三种路径实现社区旅游扶贫目标。(2)主客观复合式评价适用社区旅游扶贫绩效监测。复合式扶贫绩效评价通过分析客观绩效、主观绩效评价结果,对不同绩效维度的互动指标进行比较评价,验证以专家为主导的客观绩效评价成果有效性。复合式扶贫绩效评价的核心是突出社区居民和专家作用,发挥社区居民智慧和各级专家知识优势,双向考核社区旅游扶贫实际效果。(3)四川藏区具备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四川藏区呈现出经济贫困、能力贫困、信息贫困、生态贫困等多维贫困特征。总体看,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地理空间约束、市场抗风险能力弱、发展能力有限、地方病问题严重、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能问题。高原地域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特色四川藏区社区区别于其他社区的最大特殊性。四川藏区旅游资源丰富,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社区旅游扶贫潜力巨大。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为社区旅游扶贫创造了市场基础条件,藏区特殊帮扶政策为社区旅游扶贫工作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四川藏区在社区旅游扶贫实践中,形成政府主导型、社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三种社区旅游扶贫主导模式。(4)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客观绩效呈较好水平。从过程维度、物质维度、能力维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四川藏区社区扶旅游贫的客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的客观绩效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客观绩效处于比较好的水平,社区旅游对基础设施改善、贫困人口能力提升有较大促进作用,社区旅游物质绩效和能力绩效显著。但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过程绩效较差,说明社区旅游参与机制及社区旅游扶贫动态管理制度有待加强。从社区旅游扶贫主导模式来看,企业主导型社区旅游扶贫客观绩效最显著,而社区主导型旅游扶贫客观绩效水平较低,政府主导型社区旅游扶贫客观绩效处于比较好的水平。(5)社区旅游扶贫绩效感知影响居民支持意愿。通过构建社区居民对社区旅游扶贫绩效感知和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从社区微观视角分析社区旅游扶贫的过程绩效、物质绩效、能力绩效内在逻辑关系。研究表明社区旅游扶贫过程绩效正向影响社区旅游扶贫物质绩效和能力绩效,社区旅游扶贫的支持意愿受社区居民对社区旅游扶贫的正面感知和赋权感知正向影响。社区居民旅游经营年限负向调节过程绩效与正面感知的关系,经营年限负向调节过程绩效与赋权感知的关系。经营收入水平对社区居民赋权感知和扶贫绩效负面感知与支持意愿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经营收入越高的居民对社区旅游扶贫支持意愿越低。(6)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主客观绩效评价存在差异。在分析社区旅游扶贫绩效居民感知与行为的基础上,利用社区旅游扶贫主观绩效评价指标,从社区居民感知视角评价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主观绩效。研究表明,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总体主客观绩效评价结果相一致。过程绩效与能力绩效的主客观评价存在差异,客观绩效评价显示能力绩效较显著,过程绩效较差,而主观绩效评价显示过程绩效较显著,能力绩效较差。(7)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绩效居民感知存在社区类别差异。不同类型社区的社区旅游扶贫绩效居民感知有差异。企业主导型社区旅游扶贫绩效主客观评价差距较大,主要体现社区居民对能力绩效认可度较低。在能力绩效维度。社区居民对社区赋权程度的认可度和集体能力增加的认可度较低。社区主导型旅游扶贫综合绩效水平较低,更需要外部扶持引导。四川藏区政府主导型社区旅游扶贫绩效处于比较好的水平,政府主导型是四川藏区未来旅游扶贫的主要模式。(8)内外部因素制约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绩效提升。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绩效提升受到内外部因素影响。在实施社区旅游扶贫过程中,既有藏区反贫困的共性制约因素,又有旅游产业的特殊性制约。主要表现在部门划块限制资源整合,资源整合常态机制有待建立;资源环境约束依然突出,交通瓶颈亟待打破;社区旅游发展中的分散经营制约市场化运作,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社区组织程度、社区旅游参与能力不足是制约社区旅游扶贫绩效提升的主要因素;社区旅游扶贫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社区旅游扶贫的约束机制、考核制度、长效机制亟需完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明确社区旅游扶贫思路。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要与当地的人文特点和传统观念相适应,处理好社区旅游开发与区域旅游网络的融合问题,挖掘少数民族社区旅游扶贫依托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强整合各部门有效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促进社区参与,使旅游扶贫成效惠及社区贫困群体。(2)构建社区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四川藏区社区旅游扶贫的过程绩效水平较低,突出表现在社区旅游参与率低,贫困人口排斥现象突出。政府可从减少贫困人口的社区参与障碍、加强贫困户社区参与条件等两个方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社区参与水平。(3)优化社区旅游扶贫推动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引导、协调和管理职能,实现政府职能应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引导”。通过社区赋权推动社区参与,增强社区旅游自我发展能力。同时通过文化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等提升企业主导社区旅游扶贫绩效。(4)完善社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体系。以整村推进社区旅游扶贫工程实施成效为重点,着力构建动态监测评价机制,推进第三方评价,提高社区居民在扶贫绩效评价中的参与性,并加强扶贫绩效成果的转化,建立制度化的评价信息反馈沟通机制。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研究从精准扶贫视角出发,从扶贫的目标瞄准、作用机理,驱动机制、运行模式等方面构建社区旅游扶贫的理论框架,明确了发展社区旅游与减贫的内在逻辑关系。(2)本研究在继承和改进现有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主客观评价方法单向度的评价理念提出复合式扶贫绩效评价模式,并建立过程维度、物质维度、能力维度等三维社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价指标。(3)本研究从社区居民感知视角构建社区旅游主观绩效评价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了社区旅游参与程度对社区旅游扶贫绩效感知及支持意愿的中介调节作用,明确了社区旅游扶贫过程绩效同物质绩效、能力绩效的内在关联。
【图文】:
图 2-1 社区旅游突破贫困的制约因素Fig.2-1 Restriction factor of poverty reduction资料来源:李佳. 扶贫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①社区旅游突破了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制约。贫困地区多位于生态系统脆不宜农耕,或可耕地少、水资源缺乏、环境闭塞之地,特别是在高原藏区,,气
图 2-2 社区旅游扶贫微观作用机理Fig.2-2 Micro mechanism of community tourism po:自制旅游为贫困人口创造分享公共产品的机会。社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323.8
本文编号:2612000
【图文】:
图 2-1 社区旅游突破贫困的制约因素Fig.2-1 Restriction factor of poverty reduction资料来源:李佳. 扶贫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①社区旅游突破了贫困地区的资源环境制约。贫困地区多位于生态系统脆不宜农耕,或可耕地少、水资源缺乏、环境闭塞之地,特别是在高原藏区,,气
图 2-2 社区旅游扶贫微观作用机理Fig.2-2 Micro mechanism of community tourism po:自制旅游为贫困人口创造分享公共产品的机会。社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323.8
本文编号:2612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1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