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云纹的文化考析及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发布时间:2020-04-07 15:39
【摘要】:云纹是一种极具中华文化特色与民族气派,颇为抽象化、程式化的传统装饰纹样。就艺术形态学角度而言,它通常以涡形曲线为基本构形元素,按一定结构模式和组合方式构成。就中国装饰艺术的实践形态而言,云纹样式纷繁,演绎不断,嫁接复杂,是难定一尊的纹样。打开一部中国装饰艺术史,祥云纹以极大的时空跨度和极尽丰富的形象样态,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云“的文化兴趣和审美热情,显示了中华文明把自然现象提升为文化和艺术现象的创造力量,是我国古代设计艺术中较为重要的装饰纹样题材之一。云纹最初产生的根源在于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观念,后来人们不但寄予它吉祥美好的含义,而且将其广泛应用在我国古代建筑、器具、染织品等装饰领域中。其中,云纹在我国传统服饰中的应用是其装饰艺术特色最为鲜明的一个方面。从商周时期装饰奴隶主衣饰的云雷纹直至明清时期服饰中风格各异的多种云纹形态表现,服饰中“云纹”的历史演变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具有极高的古典艺术参考价值。笔者经过查阅书籍和文献发现关于云纹在我国服饰艺术中的理论与其广泛应用状况对应性不够。 随着我国国际声誉的不断提升,中国元素也在逐渐被世人所认识。自从北京奥运会“祥云纹”的设计方案被确定为主体应用方案,“云纹”这一元素便引起了设计界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一股强劲的应用热潮。在现代服装设计范畴中,云纹应用的实例更是层出不穷,无论是国外秀场还是国内服装设计大赛,设计师们纷纷借云纹元素表达对中国风情、中国文化的感悟与喜爱。 因此,本文采用文献搜索、实物分析、图文互证、设计实践等方法,结合史学、纺织学、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服饰中的云纹进行综合性归纳与分析,从云纹的文化背景、云纹在我国服饰艺术中的历史渊源、云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云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展开陈述。通过本次研究进一步梳理服饰中云纹演变发展的特点和脉络,探索影响其演变的主客观因素。并将传统云纹纹样与现代服装相融、与时尚文化相衔接、与先进的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其拥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得以更广泛的延续,本课题通过研究和设计实践,以云纹在内衣中应用的设计实例来强化云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生命力与表现力,为云纹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图文】:

深衣,云纹图案,云纹


然气象或天象的指称,而“祥”则显示一种主观意愿,如同祥和、吉祥等概念,有吉、和平、理想、美好以至神圣之意。从形态上来看,云纹变化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我国历代服饰中的云纹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中、在各个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上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不同形态[7]。商周时期服饰上的云纹多见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以严谨规整为主特点。到了汉代不拘一格地将云纹进行变形,形成了活泼的风格,以重叠缠绕、上下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形式出现(如图 2-1)。云纹与动物形象的巧妙结合也是这一时期纹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人物形象身着的衣服图案便是这舒展流畅的变形云纹——“S”形云纹。魏晋时期,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两汉时的动物云气纹已僵化并衰退。隋唐时期,服饰的表现趋于华贵,带有花鸟纹样的图案为当时的一种时尚[8],但随着佛教的传入,由汉代发展、变化、归纳而来的如意云纹始出现。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的云纹图案不仅将云纹改进成朵云纹样,还推出了复的叠云纹,而且更多地运用了吉祥图案进行表达(如图 2-2)。

云纹图案,云纹


然气象或天象的指称,而“祥”则显示一种主观意愿,如同祥和、吉祥等概念,有吉、和平、理想、美好以至神圣之意。从形态上来看,云纹变化多样,有十分抽象规则几何图形,,也有生动形象的自然图形。我国历代服饰中的云纹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中、在各个不同时期和不同层次上呈现出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不同形态[7]。商周时期服饰上的云纹多见中心对称、反复连续图案的组织形式,以严谨规整为主特点。到了汉代不拘一格地将云纹进行变形,形成了活泼的风格,以重叠缠绕、上下插、四面延展的构图形式出现(如图 2-1)。云纹与动物形象的巧妙结合也是这一时期纹所表现出的独特之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中,人物形象身着的衣服图案便是这舒展流畅的变形云纹——“S”形云纹。魏晋时期,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两汉时的动物云气纹已僵化并衰退。隋唐时期,服饰的表现趋于华贵,带有花鸟纹样的图案为当时的一种时尚[8],但随着佛教的传入,由汉代发展、变化、归纳而来的如意云纹始出现。宋、元、明、清四个时期的云纹图案不仅将云纹改进成朵云纹样,还推出了复的叠云纹,而且更多地运用了吉祥图案进行表达(如图 2-2)。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3.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裘士京;试论中国文化的特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3 王渭清;佛家中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郝思德,李砚铁,刘晓东;黑龙江省阿城金代齐国王墓出土织金锦的初步研究[J];北方文物;1997年04期

5 王小慧;蔡克勤;;奥运首饰设计理念——中国印与首饰[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5年04期

6 郝保华,张喜德;论早期中医学对“脑”及“脑主神志”的认识——对“心主神志”观念的重新探讨(上)[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3期

7 柯善军;魏莹;;产品人机界面设计与形式美创造之关系探讨[J];包装工程;2006年03期

8 张春丽;;传统图形在包装设计中的流变[J];长春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9 成敏;元杂剧生命意识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陈颖;美·审美·审美的史学——立足于美学与史学的交叉点并主要着眼于后者发展的逻辑推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吴飞;;试论媒介与政治权力的共生关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3 金高华;;艺术设计仿生学[A];2004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高明;;敦煌唐代壁画中宝相花纹饰及其运用[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邬烈炎;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张荣翼;冲突与重建[D];四川大学;2002年

3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7 江林;《诗经》与宗周礼乐文明[D];浙江大学;2004年

8 陈福升;柳永、周邦彦词接受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艾山江·阿不力孜;维吾尔族服饰文化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希文;《孝经》作者考[D];西北大学;2001年

2 杜少虎;洛阳汉墓壁画绘作风格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3 程雯慧;中国古代船舶的审美特征[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马洁;酒店制服的功能、设计与实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5 葛菁;美女作为消费图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6 郝志洁;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对基督教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於泓枚;宋明遗民诗歌创作心理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8 章海凤;清代海宁查氏家族诗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康粟丰;唐代流贬文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凤翔;五代士人群体及士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180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180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6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