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山东丧葬习俗研究(1912-1937)
发布时间:2020-05-05 16:29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民国时期(1912—1937)山东地区丧葬习俗的概况和发展变化做梳理。在对山东丧葬习俗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演变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山东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和不同民俗地区之间的主要差异,重点探究丧葬习俗发展演变和地区差异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原因,进而探讨了丧葬习俗发展演变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首先,对山东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产生、发展进行简单的追溯,进而重点对民国时期山东地区丧葬习俗发展演变进行较为翔实的整理。山东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儒家“慎终追远”、“事死如事生”观念深入人心。因而,丧事就成为人们表达孝心、宣扬孝道、和睦族群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中,传统的丧葬习俗依然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因而在举办丧事时,除了要表达对亡故亲人的追思和怀念的悲痛心情之外,还要为丧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慎终追远、事死如生、崇尚厚葬、以礼教孝的传统精神的一种反应。 同时,结合民国时期(1912—1937)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变迁、现代教育的发展等因素,将丧葬习俗置于民国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历史考察,探究丧葬习俗演变与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事象。民国肇始,秩序初定。封建专制制度虽然被推翻,但旧的经济势力、思想、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外来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新式教育逐步推广,新的社会风尚逐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丧葬习俗的演变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同其他社会习俗的变化比较来看,丧葬习俗的变迁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丧葬习俗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发展和进步。丧葬习俗的传承与变革,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广度与深度。分析研究民国时期山东的丧葬习俗与社会历史变迁关系的现实社会意义,从而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92.2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9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从民间丧葬习俗看中国人的生死观[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02期
2 陈华文;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陈明锋;;社会转型视野下民国新式丧葬礼俗的实施[J];贵州文史丛刊;2008年01期
4 李慧伟;;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及其在近代的变迁[J];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02期
5 邓红;陈善本;;民国时期皖北农村丧葬礼俗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曹Z,
本文编号:2650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50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