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7:25
【摘要】:影视与旅游的结合是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影视业与旅游业跨界融合的有效探索。纪录片通过影像语言,以其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塑造出独树一帜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声画并茂地传递旅游地资讯、生活、文化和价值观念,从感官上刺激了旅游者,并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旅游决策,将旅游意愿付诸行动。由此可见,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构建起到积极作用,影视旅游是旅游地参与竞争并突围的一条重要路径。如今对两者关系的探讨出现白热化趋势。西方学者早于国内学者,从不同领域的学术视角和研究方向,研究了影视与旅游的正相关关系。而纪录片在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与旅游地形象贴合度不高,可看性不强,市场接受度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其对旅游地形象的表达效果。鉴于此,本文从实践创作角度入手,采用跨学科研究视角,对旅游纪录片进行多维度思考和论证。首先,本文解读纪录片和旅游地作为精神文明高度发展产物的这一共同点,阐释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形式和影响,探讨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发展及在全媒体时代的变化,总结出旅游纪录片目前呈现多样化、普及化、戏剧化、数字化、国际化特征以及个性化、精致化、丰富化、分众化、艺术化的趋势。其次,本文从影像角度进行思考,解析了视觉画面、听觉感受等视听元素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的重要作用。纪录片以旅游地独特的原生表情、浓重的地域特色及深厚的文化意蕴打造具有鲜明标识符号的旅游地系统。再次,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从题材选择、媒介使用和拍摄技巧等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最后,本文以自己的毕业作品纪录片《皖南川藏线》为样本,总结构建形象过程中初识、了解、调研、再现和表现的五个阶段,以期日后能为其他旅游目的地在形象构建和传播方面提供借鉴与积累经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国内纪录片与旅游目的地深度结合样本为研究对象,以实践创作为切口,研究纪录片对旅游地形象的构建模式。本文从影视学角度,探索视听语言如何构建旅游地形象,明确提出重视旅游地“视听形象”的作用。本文也从旅游学、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对其形象构建的现状和方法进行研究,并试图探索出利用多种媒介创新旅游纪录片创作,丰富影视旅游的精神内涵,引领我们今后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行业共谋发展的思维和行动。本文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
【图文】: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纪录片,旅游目的地


地形象构建和塑造作用。研究思路是:1.作为视听艺术的纪录片与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和综述;2.从形式上,纪录片与旅游目的地形象概述;3.纪录片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历史流变;4.选取旅游地纪录片若干样本,对其进行阶段特征分析;5.基于影视学角度,对旅游地纪录片的视觉、听觉和文本等进行综合评价研究6.分析旅游目的地在纪录片创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旅游地纪录片健康可持续的建议。

纪录片,海报,天山,极地


二、人文关怀型人文关怀型旅游纪录片,与纯知识介绍不同的是,它以讲故事的方式,关注旅游地的生活与文化,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传达。这类有《天山脚下》,还有几乎出自于同一班创作团队的姊妹篇《第三极》和《极地》。人是旅游纪录片中最质朴却最动人的元素,从官方的宣传海报中,受众也能更多看到纪录片对人的关注。《天山脚下》除了呈现新疆天山下迷人的美景外,不拘泥于常规展示 22 个普通人物的真实生活故事,强调当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默契。通过拍摄新疆独特文化、艺术形象以及那些不争名逐利的淳朴人民生活,最后让受众惊艳于这里的绝世风光,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样,享受心灵上的洗涤与滋养,接受旅游地的生活哲学和处世智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952;F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鑫;陈旗;;“互联网+”语境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年04期

2 殷张鹏;;平民化视角下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与传播——以《四个春天》为例[J];传媒论坛;2019年23期

3 李娟;;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平民化发展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22期

4 陈刚;;电视纪录片创作趋于平民化发展探索[J];中国报业;2019年22期

5 卞慧敏;;浅析县级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突围之道[J];记者观察;2019年26期

6 张斌;;2017年国外纪录片理论研究综述[J];现代视听;2018年11期

7 杨颖;;“纪录片创作”课程如何设计教学内容[J];文教资料;2018年30期

8 廖尚杰;;对纪录片剪辑方式的探讨[J];传媒论坛;2018年18期

9 刘毅;刘杨yN伊;;少数民族文化纪录片叙事策略探究[J];传媒论坛;2018年19期

10 李东宁;;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J];传媒论坛;2018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俞虹;;纪录片传播与文化影响分析——以《你所不知道的中国》为例[A];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2018)[C];2019年

2 梁仁红;;纪录片创作是一场修行——《长城:中国的故事》总导演手记[A];万里长城(2015年合订本)[C];2015年

3 巩晨;严涵;卢雪;;冰雪运动项目纪录片《红军冰球队》的叙事特点研究[A];2018年全国体育社会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8年

4 周选州;;“一带一路”背景下网络直播对纪录片创作的思考[A];人文学术·创新与实践[C];2018年

5 张海洋;唐楠;;另一种视角看待中国北方少小民族生存问题——顾桃访谈录[A];共识(2014春刊11)——新丝路新思路 新常态新常识[C];2014年

6 郭艳梅;;试析新十年中国大学生DV纪录片创作[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任志明;;“看中国”系列纪录片创作的世界眼光与家国情怀[A];中国文化的多样性——“第三极文化”论丛(2017)[C];2017年

8 于丽娜;;《四个春天》:拙朴影像下的诗意栖居[A];影博·影响(2019年第01期 总第119期)[C];2019年

9 谢寒;;对话张楠导演:《黄河尕谣》探讨个体如何自处[A];影博·影响(2019年第01期 总第119期)[C];201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首映式在广州举办[N];新华书目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吴晓东;纪录片悄然崛起 85.9%的人去年看过纪录片[N];中国青年报;2011年

3 郝天韵;纪录片发展:内容和形式平衡是个大问题[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蒲波;我搭上了纪录片飞速发展的“时代快车”[N];中国艺术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王莉;纪录·情怀·梦想[N];甘肃日报;2018年

6 廖健太 张万英 薛可扬;甘肃纪录片40年:记录时代 歌咏陇原[N];甘肃日报;2018年

7 本报记者 蒋天羚;纪录片里的中国故事[N];团结报;2018年

8 林沛;互联网让纪录片充满可能性[N];中国文化报;2019年

9 本报记者 张璐;王建国: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应有新的标准[N];中国艺术报;2019年

10 周慧虹;纪录片创作何必跟风[N];吉林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阿拉腾塔娜;内蒙古电视台生态主题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年

2 杨会;从视觉节奏到生命律动:诗意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3 苗元华;中国新时期纪录片创作与民族文化传承研究(1978-2015)[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灵革;纪录片下的中国[D];浙江大学;2004年

5 盘旋;人类学视阈下的电视纪录片创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仇蓓蓓;影视修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紫薇;“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对望》的叙事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9年

2 张海兵;BBC纪录片《中国创造》叙事探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康健;论人物类非遗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及其功能[D];江汉大学;2019年

4 黄梦玲;论乡村主题纪录片的叙事手法[D];江汉大学;2019年

5 金希晨;纪录片《都市骑手》导演阐述[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任桐;政论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叙事策略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7 郭晓媈;“非遗”题材纪录片的仪式化传播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8 侯月皎;纪录片《武师旭明》导演阐述[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9 侯乐;纪录片《奶奶》导演阐述[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刘胤汐;论听障题材纪录片的声音控制[D];广州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50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50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d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