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旅游影响下的元阳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06:21
【摘要】:云南哀牢山区的哈尼人世代居住于梯田之间,在与自然长期共存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独特的梯田文化。其稻作生产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对社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凝聚了元阳的本地特色,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随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的推进和旅游业的深入,元阳梯田的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挑战。如何在旅游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本文以旅游人类学和生态人类学以及社会学基础理论为指导,首先对元阳梯田的传统生态文化的进行研究。接着,以人为核心要素,从居民对梯田的价值认知和对旅游开发态度展开调查,进行了递进式研究。着重分析了旅游对哈尼传统生态文化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及双重影响。并从旅游影响的结果中探明相关保护主体,即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以“场域理论”为指导,分析他们在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提出了基于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策略。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果: (1)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是哈尼人对于生活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主要包括梯田物质文化;梯田制度文化;梯田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2)通过对居民展开梯田的价值认知和对旅游开发态度的调查发现:“旅游”是影响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使当地居民对梯田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即梯田的物质属性渐趋削减,而文化符号属性得到提升。 (3)旅游对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的影响分为积极、消极与双重三类。积极影响表现在:提供展示和保护传统生态文化的契机;落实了梯田保护政策和资金;有助于培养当地居民保护意识;消极影响表现在:传统生态文化出现了舞台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对传统生态文化传承造成了冲击;双重影响表现在:元阳当地传统生活方式、语言上。目前整体上,旅游发展与传统生态文化基本属于和谐共生发展状态。 (4)从旅游影响的结果中探明了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即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其中,政府凭借其“权力资本”,起着领航作用;旅游企业则利用其经济资本和市场营销策略把生态文化纳入“资本化运作”的轨道;旅游者通过示范效应来影响当地居民;当地居民作为文化的持有者,是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的核心。各个主体围绕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的展开博弈和较量。 (5)从梯田物质文化;梯田制度文化;梯田精神文化三个保护客体方面,提出了基于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策略。
【图文】:

元阳县,旅游区总体规划,生态旅游,区位


元阳县位于云南南部、哀牢山脉南段,红河州西南部、红河南岸,东经102°2103°13'、北纬22°49'~23°19'之间,为山高谷深的切割中山地貌区。东接金平,南绿春,西邻红河,北与建水、个旧市、蒙自县隔红河相望,东西横跨74公里,南纵距55公里。元阳县境内地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多为深切割中山地貌。地形呈“V”形育状。最低海拔小河口144m,最高海拔白岩子山2939.6m,在狭窄的范围内海拔差达2795.6m。元阳县内的河流属于红河下游的支流,主要有李仙江、藤条江等数条河流。元阳因纬度低,距海近,受到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严重影响,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5℃—18℃之间,相对湿度85%,日照时数1770.2时,降雨量1397.6毫米。境内由于地形复杂,立体气候突出,有“一山分四季,里不同天”的特点。土壤种类有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土壤肥沃,酸碱适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元阳森林覆盖率达41.0%。典型植被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阔混交林为主,且多为原始森林,植被茂密。经济林分布广、种类多,元阳的野生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

元阳,老虎,景区,梯田


3 研究地概况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构,数不绝[17]。” 就梯田的发展演变和今天现存并仍在发展的梯田而言,哈尼族是这一耕样式农业形态的最持久发扬者和最完整保持者。生活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多选择居住在海拔为800-1700 m的山腰地带。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适合水稻生长,水利资源丰富,有着天的水田灌溉优势。为梯田及梯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从梯田高度和面积上看,元阳县境内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境内最低海拔为144m,最海拔为2939.6m,海拔高差2795.6m。哈尼族耕作的梯田,其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之中,无不力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这一田景观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喻庆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湿地生态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2 卢叶;景峰;;困境中的菲律宾科迪勒拉水稻梯田[J];中国文化遗产;2009年01期

3 姬婷;;梯田景观比较分析研究[J];城市环境设计;2007年06期

4 覃峭;;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7年05期

5 角媛梅,程国栋,肖笃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6 秦红增;胡宝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再建构——以龙胜大寨红瑶村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苏东海;;生态博物馆的思想来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摘要)[J];中国博物馆;2006年03期

8 蒙丽珍;民族文化保存的政府责任和市场分工[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9 拉舍尔·圭姆巴坦;泰迪·小巴圭拉特;张大川;;对保护菲律宾水稻梯田文化景观这一提法的误解[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7年01期

10 吴忠军,李友亮;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实证研究——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实证[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戴春杰;[N];红河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伍锦昌;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蒋廷杰;新化紫鹊界景区生态规划[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08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508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4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