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黑色旅游体验的心理机制与目的地的意义再表征

发布时间:2020-06-04 05:50
【摘要】:黑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类型,其独特的景观形式也带来了旅游管理的特殊问题。黑色旅游的产品设计、景区运营、目的地和社会影响管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学术界的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解释黑色旅游体验的本质、特征、实现方式,以及供需双方的复杂性质与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借助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美学等理论,通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利用以MAXqda12为主的分析工具,实现了对黑色旅游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考察。研究从黑色旅游的渊源分析出发,通过对黑色旅游体验得以实现的前提、实现的过程与体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了旅游者在黑色旅游体验中的心理机制,分析了黑色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的获取过程,产品再表征的方式,以及最终黑色旅游场的动态实现等。通过以上,本研究试图从对黑色旅游本质的理解出发,在供给方的产品建构和需求方的体验过程两个方向上实现对黑色旅游系统性的解释。通过对黑色旅游本质和黑色旅游体验过程的全面理解,研究旨在为国内的黑色旅游理论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成果,也同时在实践上为我国黑色旅游目的地及其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为黑色旅游的政府引导提供依据,为黑色旅游的社会影响管理提供方向参考。在理论部分,研究对以往的黑色旅游研究和其他学科领域中能够对黑色旅游体验、审美、产品建构等问题进行解释的重要理论进行了广泛的梳理与逻辑分析,在国内外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体系。在实证部分,研究选取了我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美国纽约9/11事件纪念碑与纪念馆(也称9/11 Memorial或Ground Zero)为案例地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与资料收集;同时,研究亦对两地的游客评论进行了采集,共获得250万余字的网络资料。尤其针对发生于2001年的9/11恐怖袭击的纪念馆来说,本研究网络数据的采集涵盖了各时间段的所有游客评论。因此除了横向上的数据分析,本研究亦创新性地对黑色旅游体验进行了时序上的分析。在分析工具上,研究使用了目前质性资料分析中最为权威的软件之一,MAXqda12,对上述质性数据进行了为期数月的分析,包括量化统计、质性编码、系统制图等。借助MAXqda12,本研究对质性资料进行了统计上的量化处理,并最终实现了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获取了兼具量上广度与质上深度的研究成果。综上,本研究系统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关涉黑色旅游体验的问题。首先,本研究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上与社会和个体的横向上对黑色旅游的发展渊源与心理根基进行了梳理,再通过对黑色旅游与朝圣、仪式和表演等概念之关系进行剖析,发现了黑色旅游具有的仪式性质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作为人们接触死亡的一种妥当的实现方式所具有的意义。通过梳理现代社会对死亡的祛魅与再赋魅过程,研究发现了黑色旅游目的地具有的死亡飞地特征。其次,本研究回答了黑色旅游中悲剧如何可观看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三个主要概念,即本体安全,距离化和再表征,并对这三个主要概念进行了维度划分和模型构建。本体安全方面,研究发现参观者的本体安全感是黑色旅游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包含有物理安全与心理安全两类。距离化方面,研究指出时间距离、私人距离,审美距离,以及空间距离是黑色旅游景观蕴含的主要距离类型;并提出了 0;T1;T2;T3四个关键时间距离点和0-T1;T1-T2;T2-T3;以及大于T3这四个时间距离段,分析了位于不同时间距离段内的黑色旅游景观所具有的性质及相对应的设计方式。目的地产品再表征方面,研究发现了再表征包括的情境化/故事化,和英雄化/神圣化两大部分。其中,情境化/故事化通过个人叙事、场景还原、细节呈现和建筑手法得以实现。英雄化/神圣化则体现出景观神圣性、突出英雄的故事,并蕴含着个体与集体意义。综合来看,距离的作用既与黑色旅游目的地本身的性质和所处的时代相关,也与参观者的个人因素相关,而再表征则主要指黑色旅游目的地基于灾难事件的性质、时间距离、游客的本体安全等要素而对灾难事件及其发生地的再解读、再阐释,和再建造过程。这一再表征过程的目的在于使灾难地获取作为旅游景观的合法性,创造合理与适宜的旅游体验,将黑色旅游的心理结果与社会影响向积极的方向引导。在此基础上,本项研究剖析了黑色旅游中的黑色愉悦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提出了黑色愉悦的来源模型,这是一个阐述黑色旅游之体验心理的系统框架。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黑色愉悦可划分为消极愉悦与积极愉悦;在场愉悦与体验后愉悦;以及情绪体验的愉悦后果和认知体验的愉悦后果。从情绪与认知二者出发,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情绪体验上,存在消极愉悦(源自窥私欲的满足;疏泄的实现,死亡本能的满足以及施虐欲的满足);审美愉悦(包括剧感体验,崇高感体验以及美感体验);集体性情绪(包括身份认同、爱国情绪、以及荣誉感);道德满足(包括同情与共情体验、尊重的表达以及道德姿态的展示);对人之精神的体验;对英雄主义精神的体验,以及意识到自己认知提升而获得的愉悦。认知体验上,主要分为基于个体的认知体验与基于集体的认知体验。个体方面,包括教育新知的获得;参与历史欲望的满足;对生死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对本体幸福的感知;对人之精神的思考;对灾难带来的心结的解除;以及对个体责任的履行。在基于集体的认知体验上,有寻根祭祖的实现;爱国精神的提升;集体责任的履行;纪念意义的实现;以及集体欢腾的体验等。最后,本研究从动态体验的角度对黑色旅游场进行了分析。黑色旅游场既是黑色旅游体验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亦是与旅游者体验相融合的,兼具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感知氛围。研究发现,黑色旅游场是一个具有自身结构的异质空间,这种异质性既体现在它与日常生活空间相比所具有的异质特征,也体现在它不同于一般旅游场的异质特征。不过,黑色旅游场虽然具有反结构特征,但在内部则自有其结构性的特征。本研究主要从客观建造方面对黑色旅游场进行了分析,梳理了其中的事实元素、建筑元素、艺术元素、纪念元素、参与性元素,以及实用性元素等。其中,各个元素的应用方式及其程度都与前文所论证的黑色旅游所处的时间距离以及再表征的适宜程度具有相关性。黑色旅游场在客观元素基础上,展现出的是仪式性特征。这与本文在第一部分通过史料分析所提出的,黑色旅游的根源,意义,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作为一种死亡飞地,一种适当的接触死亡的方式,以及一种对死亡进行再赋魅的结果相一致。通过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和美国9/11事件纪念馆的游客参观过程进行田野调查和分析,本研究提炼出了黑色旅游的仪式过程模型,该模型包含以下仪式阶段:史实阶段、纪念阶段、致敬阶段、谴责阶段、反思与希望阶段,以及自我表达阶段。在仪式过程基础之上,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游客的仪式性行为:包括规定性行为、仪式禁忌、引导性仪式行为,和自发性仪式行为,并提出了仪式行为的自发程度谱。与此同时,研究亦指出了黑色旅游场中丰富的仪式符号与其象征意义,以及多个层面的仪式表演特征。由于黑色旅游的特殊性,维护这种仪式的正当性与完整性对参观者体验和目的地建设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特别指出了那些在黑色旅游中破坏其仪式性的要素。以上章节在内容上具有内在相关性。黑色旅游合法性的获得是参观行为和体验得以实现的前提,黑色旅游合法性的程度也决定着不同黑色旅游景观所提供的体验之差异,即各类型的认知与情绪体验在具体类别和程度上的多样化搭配结果;黑色旅游地的时间距离决定着其客观场在设计建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即黑色旅游目的地再表征的方式和程度;而不同的再表征结果又决定着旅游者不同的体验;黑色旅游的仪式性特征是它作为一种人们接触死亡的恰当方式的内在性质;其仪式性特征,实现方式中的仪式过程和仪式行为赋予了黑色旅游以实践上的合理性,也是黑色旅游者在社会道德和个人心理层面实现有理化的依靠。本研究从两个方向出发完成了对黑色旅游体验的实现过程的分析。一是对游客心理机制进行了考察,发现的黑色旅游体验既涉及以往黑色旅游研究中得以证明的表层体验,同时也包括更广泛和深入的其他体验类型。这些体验不仅在长久以来广泛的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美学、以及心理学研究中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也在本研究的实证分析中得到了验证。与此同时,研究从目的地建设的方向出发,通过对黑色旅游地意义再表征的剖析,提炼了其合法性的获取过程,讨论了灾难的时间距离和游客的本体安全等因素对目的地再表征的影响,提炼了不同要素共同作用下最佳的意义再表征方式。最后,本研究从动态的黑色旅游场和黑色旅游所具有的仪式性特征层面对黑色旅游体验与目的地再表征后的产品结果进行了呈现。综合一起,本研究试图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从游客和目的地两种角色,以及从主观的心理机制和客观的产品建构这两个方向上,为黑色旅游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释,不仅在理论上为国内黑色旅游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框架;也在实践上为黑色旅游的产品开发、目的地管理,以及黑色旅游的社会影响管理等问题提供多重参考。
【图文】:

时间距离,旅游体验,纪念馆


逦黑色旅游体验的心理机制与目的地的意义再表征逦逡逑旅游地的旅游体验进行比较分析,还可以确定在这两个阶段之外的第三个时间距离点,逡逑以及此时间点后的时间距离阶段,即T3。逡逑实际上,对于具体的时间距离的讨论,Stone邋(2012)曾经做过的研究提出了“一逡逑代人”的距离理论。他在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进行研宄后发现,大屠杀幸存者进逡逑行回忆的方式与其儿子或女儿、以及那些与此事件无关的个体的回忆有所不同,对于逡逑后者来说,这段历史仅仅是历史而己。因此,例如从第三代人的记忆开始,过去的事逡逑件进入我们意识的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以Stone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美国双子逡逑塔恐怖袭击纪念馆游客体验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三个时间点和四个时间段的黑色旅逡逑游地事件距离理论(图2)。逡逑情感冲击强度逡逑

照片,纪念馆,故事,页面


对美国9/11纪念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故事化方式进行实证研宄可以发的讲述通过三个视角来实现:一是纪念馆作为主体,以第三方的视角向游中的受害者或是英雄的故事;二是与受害者或英雄人物具有亲密关系的人以见证者的视角向游客讲述自己的亲友在灾难中的真实经历;第三类即灾他们用第一视角向参观者讲述自己的亲身故事。具体来看,三类讲述使用和故事呈现方式。第一类讲述主要依靠客观道具的呈现,例如遇袭大楼的车辆的残迹、遇难者和英雄人物的个人物品、照片等;第二类通常以文本、录像形式展现,包括当时的电话录音,,事件发生后对遇难者家属的采访三类讲述的呈现方式包括遇难者口述的文本记录或录音、录像等,以及亲作为纪念馆志愿者或工作人员为游客进行现场讲述。从故事讲述方式的客,即硬件可能性方面,美国9/11纪念馆在三个视角的运用上都具有现实的相比之下,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由于事件发生时间的久远、当时的记录条件乱中历史资料的散失:亲历者的逝世等客观条件,所能采用的故事建构方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5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克军;马耀峰;;旅游者情感动机的实证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年03期

2 谢彦君;孙佼佼;卫银栋;;论黑色旅游的愉悦性:一种体验视角下的死亡观照[J];旅游学刊;2015年03期

3 曲玉镜;邹本涛;;辽宁黑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4年10期

4 沈苏彦;赵锦;张晓彤;;黑色旅游动机、体验与收获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5 方叶林;黄震方;涂玮;吴丽敏;;黑色旅游外文文献研究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6 王昕;齐欣;韦杰;;中国黑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7 申相迎;;黑色旅游的伦理二重性[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06期

8 唐欢;;黑色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关系探析——基于“旅游凝视”理论[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03期

9 何景明;;“红与黑”:论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J];旅游学刊;2012年02期

10 陈科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解读[J];浙江建筑;2011年10期



本文编号:2695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95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9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