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非平淡,绚烂之极也”——探寻明代民间青花瓷绘的极简风格
发布时间:2020-06-06 13:05
【摘要】: 相对于我国古代官窑的青花瓷,似乎民间青花往往给人以难登大雅之堂的印象,但它生动的形象,精练的笔法,浓缩的形式以及直观的表达无疑更加直指人心,特别是在青花处于全盛时期的明代,民间青花以其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肆意挥写。简洁之中我们看到的是“真”,体会到的是洒脱、清新、纯朴与宁静的美感,而这些感受恰恰是忙碌的现代人渴望寻回的情感体验。于是,在民间青花与现代人的审美情感需求之间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契合点——“简”,无形中这一特征也架起了一座贯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 对于明代民间青花极简风格的探索是为了给我国未来陶艺的发展打开一扇窗口。本文将从笔墨、构图、形象、表意等多个方面入手对明代民间青花的极简风格进行全方位的探析,同时将这种风格形成的多方面原因(包括时代原因、人文社会原因等)挖掘出来,并逐一进行放大,最终使“极简”这一风格能够以一个清晰、完整的面貌呈现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对于明代民间青花的外在特征及内在精神有更为全面透彻的认识。在本文的最后部分,作者对民间青花的极简风格与未来陶艺创作的融合进行了一定的探讨。笔者仅希望能够借助本文的研究,使我国的艺术家及普通民众对于本土的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包括陶艺在内的我国诸多门类的艺术及设计,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我国陶瓷艺术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现代之路。
【图文】:
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最单纯的笔墨却达到了最丰富的效果。如明代早期的《折枝花果图》(图3-1),花的枝干和花瓣以中锋运笔,用抑扬顿挫的线条一笔呵成。这看似简单的一笔,却绘得潇洒,展示了极佳的韵律和节奏感,让人感受到那翻飞飘舞的花瓣,却又好似书法中奔放的狂草,精湛的绘画技巧令人不禁为这饱含功力的一笔暗自叫绝。而1毕克官著:《古瓷探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5 页2左汉中、李智勇著:《中国民间青花瓷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年版
明代天启年间的瓷片《白鹭洪波图》(图3-2)以最简单的用笔快速排列出长短不一的线条,勾画出中远景处的烟云与水面,然以更为简略的线条勾出白鹭的轮廓,可以看到,除去白鹭的羽毛部分,整个身体画者仅仅是用了五笔,而从白鹭的头部到背部再到尾部,画者仅用一笔就完成了,近景处的芦苇,画者也是惜墨如金,只是用中锋略点了几笔。可见,整个画面用笔极少,却把白鹭那悠然自得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闲云野鹤”的意境竟被寥寥的几笔表现的淋漓尽致,此种早已超乎形象以外的“物我相融,物我为一”1的境界,让人不得不惊叹当时画工笔法的精湛。从另一方面来看,分水的浓淡则体现了明代民间青花用墨的“极简”, 据文献记载:“民间青花最多分三种水,有时仅一种水即可”2。为了加以区分,不妨先来看看明代的官窑青花,我们发现这些作品在绘画上多以工笔为主,而分水上也是十分的机械与繁琐,常常由于层次过多而显得纤弱板滞;再看继之其后的清代民窑青花,特别是康雍之后的民间青花在分水上也呈现出墨色层次越来越多,分水越来越细的趋势,这种日趋繁琐的分水在工艺上无疑是在向官窑靠拢,但这也让民间青花简洁明快的特色及其最宝贵的“泥土味”消失殆尽。而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明代的民间青花作品,特别是百姓常使用的一般器皿,如碗、盘等,画面往往在勾线完成之后,只是分一道水(图3-3),有的甚至连勾线的步骤也省去,,直接分水(图3-4)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7
本文编号:2699720
【图文】:
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最单纯的笔墨却达到了最丰富的效果。如明代早期的《折枝花果图》(图3-1),花的枝干和花瓣以中锋运笔,用抑扬顿挫的线条一笔呵成。这看似简单的一笔,却绘得潇洒,展示了极佳的韵律和节奏感,让人感受到那翻飞飘舞的花瓣,却又好似书法中奔放的狂草,精湛的绘画技巧令人不禁为这饱含功力的一笔暗自叫绝。而1毕克官著:《古瓷探妙》,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第 205 页2左汉中、李智勇著:《中国民间青花瓷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年版
明代天启年间的瓷片《白鹭洪波图》(图3-2)以最简单的用笔快速排列出长短不一的线条,勾画出中远景处的烟云与水面,然以更为简略的线条勾出白鹭的轮廓,可以看到,除去白鹭的羽毛部分,整个身体画者仅仅是用了五笔,而从白鹭的头部到背部再到尾部,画者仅用一笔就完成了,近景处的芦苇,画者也是惜墨如金,只是用中锋略点了几笔。可见,整个画面用笔极少,却把白鹭那悠然自得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这种“闲云野鹤”的意境竟被寥寥的几笔表现的淋漓尽致,此种早已超乎形象以外的“物我相融,物我为一”1的境界,让人不得不惊叹当时画工笔法的精湛。从另一方面来看,分水的浓淡则体现了明代民间青花用墨的“极简”, 据文献记载:“民间青花最多分三种水,有时仅一种水即可”2。为了加以区分,不妨先来看看明代的官窑青花,我们发现这些作品在绘画上多以工笔为主,而分水上也是十分的机械与繁琐,常常由于层次过多而显得纤弱板滞;再看继之其后的清代民窑青花,特别是康雍之后的民间青花在分水上也呈现出墨色层次越来越多,分水越来越细的趋势,这种日趋繁琐的分水在工艺上无疑是在向官窑靠拢,但这也让民间青花简洁明快的特色及其最宝贵的“泥土味”消失殆尽。而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明代的民间青花作品,特别是百姓常使用的一般器皿,如碗、盘等,画面往往在勾线完成之后,只是分一道水(图3-3),有的甚至连勾线的步骤也省去,,直接分水(图3-4)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5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明居;宗白华先生的周易美学研究[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李李;;重提极简主义的现实意义[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3 黄云鹏;;试论民间青花瓷的装饰特色[J];景德镇陶瓷;1991年04期
4 朱建安;杨新华;;论民间青花的审美生活装饰[J];景德镇陶瓷;2006年03期
5 张明;;论当代工业设计中简约主义的审美特征[J];美术大观;2007年11期
6 周国桢;中国民间陶艺与现代陶艺[J];陶瓷研究;1994年01期
7 叶双贵 ,何倩华;产品设计中的简洁与亲和力[J];新美术;2004年02期
8 滕新才,刘秀兰;明朝中后期服饰文化特征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8期
本文编号:2699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69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