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14:28
【摘要】:顾颉刚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中国史学界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作为民俗学家,他在中国早期民俗学的活动却很少被人提到,即使有些论文或者著述提到了,也常常是以史学的附属形式出现的。这样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感觉,就是他的民俗学研究处于边缘,而实际上他在民俗学领域的研究是独树一帜的,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现代民俗学兴起于1923年北京大学开展的征集歌谣活动,其标志是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歌谣周刊》的创刊,随后民俗学学科在广州中山大学继续发展,其标志是民俗学会的成立和《民俗周刊》的创刊,顾颉刚先生在中国民俗学早期发展的这两个关键时期,都扮演着领军人物的重要角色。 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进行探析,展示这位民俗学先驱在民俗学领域,尤其是歌谣搜集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把顾颉刚民俗学研究成果置于中国现代民俗学早期研究领域中来看,他在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我之所以设想以顾颉刚先生的活动作为论文的主题,是想通过对前辈学者治学经历的回顾,使我们更清醒的认识他们的工作对于当代学科发展的启示意义,以此希望有助于学科的发展。顾颉刚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带给我们的启迪意义,主要是应具有宽广的学术眼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而合理的批判精神,。我个人认为,对顾颉刚民俗学研究历程的回顾,以及对其思想和方法论的再度探析,既是当代民俗学学术史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对于学科当代和以后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希望日后通过这篇论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关注顾颉刚的民俗学研究和思想,对此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论文结构共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介。介绍顾颉刚的生平、进行他的民俗学活动的简单回顾,介绍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成长环境,以及对他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论述顾颉刚在20世纪早期开展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概况,所使用的理论方法(历史演进的方法、考据学与进化论相结合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介绍,及其方法论意义评述,最后归纳总结顾颉刚进行孟姜女故事研究的学术意义。 第三部分:顾颉刚的吴歌研究,展示顾颉刚所进行的歌谣搜集研究工作,评述相关的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四部分:顾颉刚的神道与社会研究,以顾颉刚的神道研究和妙峰山考察为重点,论述他的神道社会领域研究的背景、情况、方法与意义。 第五部分:顾颉刚民俗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述评。 第六部分:结语。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9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进;;顾颉刚与谭慕愚[J];书屋;2011年06期

2 李巨川;;唯亭顾[J];江苏地方志;2011年03期

3 黄涛;;历史民俗与区域文化的交叉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钟宜;陈远;;父亲钟敬文的晚年岁月[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1年07期

5 汪修荣;;民国教授往事(下)[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6期

6 乔治忠;时培磊;;中日两国历史学疑古思潮的比较[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7 乐朋;;用手读书[J];思维与智慧;2011年04期

8 伊人;;对顾颉刚我心怀敬意[J];编辑学刊;2011年04期

9 陈元胜;;《鲁迅全集》(2005年版)注释辨说(下)[J];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08期

10 周书灿;;戎夏一源说续论[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党明德;;我与民俗学会[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建民;;谐天行健志高远——写在山东省民俗学会二十周年妼庆之际[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3 乔方辉;;我与山东省民俗学会——纪念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泮溪;;洋溢着学术友情的20年——山东省民俗学会20年侧记[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松尾幸子;陈秋帆;;德国民俗学的发展和现状[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6 张余;;向世界敞开心扉——钟敬文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A];纪念钟敬文诞辰一百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成长在山东省民俗学会的大家庭里[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田传江;;我与山东省民俗学会[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9 直江广治;陈秋帆;;中国民俗学的发展[A];域外民俗学鉴要[C];2005年

10 高建军;;我与学会同仁们[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勤奋为学 终身以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散木;顾颉刚的委屈[N];北京日报;2008年

3 记者 张芹 实习生 胡蓉;市民俗学会年会召开[N];连云港日报;2008年

4 王海 记者 李江敏;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在昌举行[N];南昌日报;2009年

5 曾江;学者热议顾颉刚研究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师 唐小兵;矛盾体:五四之子顾颉刚[N];东方早报;2011年

7 顾潮;《顾颉刚全集》:一波三折的出版历程[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通讯员 王萍;云南省民俗学会成立[N];云南日报;2011年

9 李有智;鲁迅和顾颉刚的是与非[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记者项江涛;中美民俗学会 共促专业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传;华南学派探渊[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D];吉林大学;2007年

3 章原;古史辨《诗经》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彭国良;顾颉刚史学思想的认识论解析[D];山东大学;2007年

6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7 谢进东;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学解释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斯满红;古史辨派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郭小英;中国现代学术性自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尚可;顾颉刚早期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王传;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正术;重新审视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D];苏州大学;2004年

4 茅正圆;回归民俗的生活世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龙;论新时期民俗学的发展阶段[D];山东大学;2007年

6 曲文雍;《禹贡》半月刊作者群的中华民族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倪平英;相似外表下的不同内核[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尹燕;《禹贡》半月刊的学术世界[D];山东大学;2008年

9 石中琪;顾颉刚与新红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白宪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9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49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4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