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人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18:42
【摘要】: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新荒泡东岸的漫岗上。地处松嫩平原南端,嫩江下游地区的河流交汇处。这里一直以来都是东北地区古代人群活动的密集区域。2011年到2014年,后套木嘎遗址已经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发掘,共揭示出包含了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辽金时期七个不同文化时期的遗存。并清理出属于不同文化时期墓葬中的人骨材料193例,为深入了解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群的体质特征、埋葬习俗、生存状况,史前文化的交流,人群生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对进一步了解松嫩平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群构成及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不同时期人骨材料的观察和研究,主要从性别年龄、颅骨形态特征、身高、病理、埋葬方式等方面对后套木嘎遗址古代居民进行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并依据材料的情况,对东北地区不同时代人群的变化情况予以探讨。在人骨研究过程中,将不同期别的材料分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两个大的时段进行介绍和讨论,全文共分为5章。 第1章绪论 重点介绍了后套木嘎遗址的自然地理和考古学背景、遗址中不同时期墓葬和人骨的情况、人骨研究的方法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 第2章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 本章中将后套木嘎新石器时代人骨材料,按各期别进行介绍与初步探讨。从颅面部形态特征来看,后套木嘎新石器时代居民都属于亚洲蒙古人种,与近代组的对比结果显示出与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及东北亚类型相近。通过身高推算和骨骼上的病理观察,了解了后套木嘎新石器时代居民的身高及病理情况。而且基于性别年龄鉴定和现场人骨观察,了解到这一时期墓葬中显示出较大且异常的男女性别比,而且平均死亡年龄普遍偏低。这一时期的古代居民未形成固定的埋葬习俗,表现在墓向、埋葬姿势与随葬品上都没有固定的模式。 第3章后套木嘎遗址青铜-早期铁器时代人骨研究 主要以人骨数量最多的后套木嘎六期组居民的研究为主,通过较为全面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了解到这群古代居民的相关情况。对于性别年龄鉴定结果的分析表明,这一时期人骨材料中有近半数为未成年个体,使得本期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较低。而且在本期人群中缺乏对于不同性别所采用的有选择的墓葬习俗,但未成年个体更多埋葬于土坑墓中。偏低的性别比暗示当时男性居民可能在社会分工中承担较多且相对危险的工作。基于死亡年龄的对比分析表明,本期古代居民的生活水平整体较差。对于颅骨的研究表明,后套木嘎六期居民具有比较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并且与亚洲蒙古人种的北亚和东北亚类型人群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与古代组的对比表明后套木嘎六期组居民为古东北类型居民,而且表现出与同属于汉书二期文化的各古代组,具有较为相似的体质特征,表明古东北类型居民也是汉书二期文化居民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身高推算和骨骼上的病理观察,掌握后套木嘎青铜时代居民的身高及病理情况,还进一步了解到后套木嘎六期的古代人群具有较差的口腔健康状况以及经常用牙齿作工具的习惯。 第4章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其它相关问题讨论 对后套木嘎遗址各期人骨材料的身高及病理情况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到东北地区古代男性居民在不同时段的身高值的波动变化较小,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新石器时代男性居民身高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身高值,各地区普遍存在身高水平的一致性;女性居民的身高还呈现出从新石器到青铜时代明显下降的规律性。对于口腔疾病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可知在后套木嘎各期居民的牙齿上普遍存在牙釉质发育不全的现象,牙结石的患病率随时代推移而增多,龋齿的发现则是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开始。后套木嘎遗址不同期别中人群龋病发病率的不同,表明他们是不同经济类型的人群。 第5章结语 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983.3;K878
【图文】:
绪论 1第 1 章 绪论1.1 后套木嘎遗址的考古学背景1.1.1 后套木嘎遗址的位置及发现史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约 1.5 公里处(见图1.1),新荒泡东岸的漫岗上,地势东高西低,岗顶高出西侧水面 6-12 米。遗址的北部、东部、南部现被开辟为农田,西部则由于受新荒泡的侵蚀作用不断崩塌而形成断崖。其地理坐标为北纬 45°39′27.5″,东经 123°47′15.1″,海拔130-155 米[1]。图 1.1 后套木嘎遗址位置示意图遗址于 1957 年夏由安广县文化科发现,当时定为一处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时在被风吹出的地方见到有大量的人骨、陶片、细石器等[2]。1958 年 4 月下旬吉林省博物馆和文管会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同时试掘三个小探方(2×1×1)以了解遗址的情况,除一小堆贝壳外未发现其他遗物与灰层,复查中共采集到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装饰品、陶片等遗物四百余件。当时定为永合屯细石器 1王立新
第 2 章 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第 2 章 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木嘎一期人骨研究木嘎一期遗存中仅发现一座墓葬,编号为 2011DHAⅢM45。如人骨保存较好,骨骼较沉重。竖穴土坑墓,墓向为南-北向,身屈肢,随葬品少,仅在填土中发现一件骨锥,以及图中所示本遗址的发掘者认为其年代应早于距今 8000 年前,属于新石
图 2.1 M45 牙槽骨吸收及釉质发育不全情况磨耗的观察采用 Smith 8 级来记录磨耗等级[29],即将各个级进行记录。结果如表 2.5 所示。从表中可看出下颌磨耗较重的牙齿为下颌中门齿、前臼齿及上下颌的第表 2.5 后套一期组 M45 男性个体牙齿磨耗情况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Q983.3;K878
【图文】:
绪论 1第 1 章 绪论1.1 后套木嘎遗址的考古学背景1.1.1 后套木嘎遗址的位置及发现史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约 1.5 公里处(见图1.1),新荒泡东岸的漫岗上,地势东高西低,岗顶高出西侧水面 6-12 米。遗址的北部、东部、南部现被开辟为农田,西部则由于受新荒泡的侵蚀作用不断崩塌而形成断崖。其地理坐标为北纬 45°39′27.5″,东经 123°47′15.1″,海拔130-155 米[1]。图 1.1 后套木嘎遗址位置示意图遗址于 1957 年夏由安广县文化科发现,当时定为一处细石器文化遗址,调查时在被风吹出的地方见到有大量的人骨、陶片、细石器等[2]。1958 年 4 月下旬吉林省博物馆和文管会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同时试掘三个小探方(2×1×1)以了解遗址的情况,除一小堆贝壳外未发现其他遗物与灰层,复查中共采集到细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装饰品、陶片等遗物四百余件。当时定为永合屯细石器 1王立新
第 2 章 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第 2 章 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木嘎一期人骨研究木嘎一期遗存中仅发现一座墓葬,编号为 2011DHAⅢM45。如人骨保存较好,骨骼较沉重。竖穴土坑墓,墓向为南-北向,身屈肢,随葬品少,仅在填土中发现一件骨锥,以及图中所示本遗址的发掘者认为其年代应早于距今 8000 年前,属于新石
图 2.1 M45 牙槽骨吸收及釉质发育不全情况磨耗的观察采用 Smith 8 级来记录磨耗等级[29],即将各个级进行记录。结果如表 2.5 所示。从表中可看出下颌磨耗较重的牙齿为下颌中门齿、前臼齿及上下颌的第表 2.5 后套一期组 M45 男性个体牙齿磨耗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泓;;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J];边疆考古研究;2002年00期
2 赵宾福;;嫩江流域三种新石器文化的辨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3 朱泓;;吉林省大安县渔场墓地汉晋时期人骨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3年00期
4 魏东;;额济纳旗绿城青铜时代墓葬出土的人骨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04年00期
5 朱泓;从扎赉诺尔汉代居民的体质差异探讨鲜卑族的人种构成[J];北方文物;1989年02期
6 王巍;曾祥龙;刘武;;中国夏代人的牙周疾病状况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5期
7 荣文笙;牙釉质发育缺陷的研究进展[J];广东牙病防治;1995年02期
8 毛r均;颜
本文编号:2753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53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