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旅游区异质性景观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图文】:
图4.4研究区三个时段斑块类型面积增加幅度图 Tab.4.4LUCCindexinthreedeeades图4.4中白色柱表示为1994一2003年研究区斑块类型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幅度,灰色柱表示为2003一2007年研究区斑块类型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幅度,整个柱高表示1994一2007年研究区斑块类型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从图4二4中可以看出,从1994一2003年,城镇用地、待开发用地、道路、工厂、林地和铁路景观面积均有增加,其中待开发用地景观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 2482.73hmZ;而农村居住用地、农田、水体、滩涂和鱼塘景观面积均有所减少,其中水体景观面积减少幅度最大,减少了2007.34hm“。从2003一2007年,城镇用地、待开发用地、道路、工厂、林地和铁路景观面积继续增加,其中工厂景观面积增加幅度较大
图4.71994一2007滨海地区斑块类型面积变化Fig4·7TheCAehangeineoastalareafrom1994to2007(2)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分析从斑块数量上来看,1994年,斑块数量最多的是农村居住景观,斑块数量为4734;其次为农田景观,斑块数量为3766;斑块数量最少的是铁路景观,斑块数量为26。2003年,道路景观的斑块数量最多为3371;其次为农村居住景观,斑块数量为2073;滩涂景观的斑块数量最少为29。2007年,斑块数量最多的依然是道路景观为4199;其次是农村居住景观,斑块数量为1544;待开发用地景观斑块数量最少为53。在1994年到2007年之间,道路景观的增长变化幅度最大,增加2123块道路景观斑块,较少幅度最大的为农村居住景观,减少了3190块,其次为农田斑块面积,减少2778块,说明城市化逐步推进,道路斑块增多,农村居住相对集中,农田集中并逐步减少变为城镇。
图4.81994一2007滨海地区斑块密度百分比变化Fig4.8ThePDchangeineoastalareafrom1994to2007从图4.6可以看出,1994年,农村居住景观、农田景观相对于其他景观斑块密度较大,而到了2003年,这两种景观的斑块密度都有大幅度的下降,城镇用地、水体和鱼塘景观的斑块密度也有一定的下降,而待开发用地景观、滩涂景观、道路景观和林地景观的斑块密度有一定的上升,并且道路景观的斑块密度已经超过了农村居住景观和农田景观。说明从1994年到2003年,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扩张,大量待开发用地、道路、林地等景观代替了农村居住景观和农田景观;在区县规划时,更注重绿地和护林带的建设,使得林地斑块密度有所增加。2007年,农村居住景观、农田景观的斑块密度继续下降,PD总下降分别为8.39和7.31,而其他景观的斑块密度有一定的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道路景观,PD上升5.59。说明从2003年到2007年,除了农村居住景观和农田景观,其他景观的斑块数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破碎度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萌;吴昊天;徐們;;多中心组团型城市空间结构塑造——以天津滨海地区为例[J];城市;2011年08期
2 ;李伟:戴河滨海铸就黄金价值御海行宫[J];安家;2011年07期
3 ;省情速递[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24期
4 燕会东;杜辉;;东营市海洋经济发展数字化顶层设计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年06期
5 王欣;;青岛旅游新版图[J];走向世界;2011年20期
6 关颖;;俄罗斯远东经济区状况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21期
7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步伐[J];农村研究;1998年02期
8 J.T.Kildow;A.McIlgorm;周秋麟;;测算海洋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意义重大[J];经济资料译丛;2011年02期
9 杨雯;;疗养度假区规划设计——以武钢职工休疗养度假中心规划设计为例[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10 张瑞梅;;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善梅;陈扬乐;;浅析海南滨海旅游开发对环境的影响[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韩卢敏;;福建省滨海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罗彦;普军;;滨海地区旅游城市化发展规划研究——以深圳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志凯;;海南省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陈媛媛;李鹏;;基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滨海大学园区规划——控规编制的交叉学科思考[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广海;高乐华;;我国滨海旅游区域空间发展形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第三篇 滨海旅游[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马志荣;唐四化;;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9 师守祥;;滨海度假区研究综述及我国滨海度假资源开发评价[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10 郭为;;滨海与海洋旅游:研究动态以及青岛的发展选择[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班若川;滨海旅游伤不起[N];中国旅游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伟 饶洁 蔡良焕 实习生 唐穗英;建造“百年东部”[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张俊邋陈惠芬;广东滨海旅游发展后劲足[N];中国旅游报;2008年
4 记者 李枝宏;14大活动劲推滨海旅游经济发展[N];大连日报;2005年
5 马春红 蔡和平 王艳华 陶崴嵬;滨海旅游新高地[N];威海日报;2008年
6 任平;滨海旅游风生水起[N];台州日报;2008年
7 梅传众;滨海旅游基地提速[N];北方经济时报;2009年
8 王运强;“四轮驱动”打造滨海旅游精品带[N];大连日报;2009年
9 记者 马晓燕 通讯员 宋丹青;滨海旅游越做越大了[N];嘉兴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晓辉 君桥 连兴 YMG记者 新书;我省最大滨海旅游项目开工建设[N];烟台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世栋;滨海旅游区异质性景观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超;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赵文玉;天津滨海地区水库水质咸化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D];南开大学;2006年
6 孙玉琴;基于DEA的滨海区域生态旅游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曼胤;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对丹顶鹤生境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柴寿喜;固化滨海盐渍土的强度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李治军;北方沿海小流域河谷型地下水库最优库容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徐同道;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鹏;秦皇岛市滨海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2 李爱华;体验经济视角下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甜甜;泰国芭提雅滨海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李静;福建滨海旅游产品吸引要素与游客动机关联度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5 袁省;北戴河滨海旅游发展演化机理与动力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6 张钟元;滨海旅游地游客安全期望与感知的比较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7 潘小玲;广西北部湾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8 彭健明;珠三角东部地区滨海旅游度假地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于艳;沿海开发背景下江苏滨海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沈丽霞;滨海旅游景区老年游客满意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5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76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