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延边地区朝鲜族服饰文化探析

发布时间:2020-10-23 14:34
   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其服饰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传统,呈现特定民族在一个时代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更是承载民族文化的物化形态,体现了民族的历史、审美、心理、价值观等深层含义。 朝鲜族是能歌善舞、富有热情的民族,也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作为朝鲜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起源于朝鲜半岛,发展于国内。在百余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变迁,发展至现今的朝鲜族服饰文化。朝鲜族服饰把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思想融入于服饰文化之中,讲求人与自然的供求和谐。体现了民族象征性元素,也反映了民族文化倾向。朝鲜族服饰追求柔美而不失刚强、简洁又不失华丽、稳健而不失韵律,表现出朝鲜族服饰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民族服饰文化比较完善地保留下来的地区。通过在该地区的调查,发现近几年因朝鲜族人口的负增长,成年人外出劳务的人较多,加之年轻一代热衷现代文化,导致朝鲜族文化的传承正在逐渐减弱。记录和整理朝鲜族服饰,分析其中的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J523.5
【部分图文】:

花甲,集体


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也日益提升。并且,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朝鲜族文化得到了重视,部分传统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和传承。而在此基础上,朝鲜族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朝鲜族特有的民族习俗,构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例如:朝鲜族非常讲究礼仪,特别是对长辈,见面要行礼并且使用敬语,对老人更是要尊敬。为发扬这一传统美德,延边地区把 8 月 15 日定为老人节。在这个节日里为老人举办花甲宴,甚至是二十几位老人同时过花甲,出现众多子女一同行礼,表达对老人敬意的壮观场面。集体花甲宴不仅是人生礼的一个形式,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发扬(图 1)。朝鲜族民族体育近几年发展迅速,摔跤、跳板、荡秋千等各项体育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其中,荡秋千还有个爱情故事。一位美丽的公主,在父亲的禁令下不得出宫。为了能见到心爱的人,她高高地荡起秋千,越过墙壁看到了宫外的人。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荡秋千延续至今,成了朝鲜族女性喜爱的体育运动(图 2)。制作打糕也是朝鲜族的一大特色。将糯米用木棰砸打制成,故名“打糕”。在延边地区,子女高考时,父母会在门外墙壁上贴上打糕,寓意像打糕一样牢牢粘住,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像这样的民俗活动还有很多,样样凝聚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文化。

延边地区朝鲜族服饰文化探析


荡秋千

服饰,演变过程


均受外来影响较多,特别是唐朝服饰。后期又受到元朝蒙古的服饰的影响。在高丽时代,中国明朝建立,高丽为图 3 朝鲜古国三国时代基本服饰 明朝的附属国,服饰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冕服与官服均接受明朝赐服,但平民服饰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发展。至朝鲜时期,官服依然遵照明朝服饰为准,但平民阶层与贵族阶层继承民族固有服。因此,服饰逐渐有了独立的发展,造型结构基本固定下来。在朝鲜时代后期,也就是中国清代,朝鲜人开始往中国境内移居,成为现今的朝鲜族。这时仍保持着朝鲜时期服饰形态。服饰构成表现为;1)女子服饰;“赤古里”(上衣)上代襦的基本型,“赤丁”(裙)、“巴持”(裤)、头饰等。2)男子服饰;“巴持”、“赤古里”、长袍等。女装构成表现为上衣下裳,短上衣与长裙搭配。女子上衣“赤古里”发生较大的变化,从原有型逐渐变短,与裙的比例从 1:1 至 1:2,十八世纪达到 1:4 的比例。后期上衣稍有加长,就是今天看到的朝鲜族女装上衣。随着上衣的变化,裙子从短变长,形成有体积感的椭圆形,一直延续至今(图 4)。朝鲜时期男装服饰整体宽大,有上衣、马甲、裤子组成,外加长袍及相应帽饰与饰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剑波;;朝鲜族传统服饰特征及其民俗探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崔英锦;略论朝鲜族文化心理特点[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04期

3 崔明玉;高小岩;;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保护[J];菏泽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铁范;;朝鲜族服饰[J];兰台内外;1995年06期

5 沈福实;;浅析朝鲜族民俗服饰的传统美[J];民族论坛;2005年12期

6 江南;朝鲜族传统民族服饰[J];满族研究;1997年02期

7 金喜成;朝鲜族风俗习惯概论[J];满族研究;1996年04期

8 赵云川;服色的意义──西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文化寻绎[J];饰;1995年02期

9 祝蔚红,李超德;从中西文化比较看服饰民族化与国际化[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10 付保民;;民俗服饰的审美与艺术特征[J];文艺争鸣;2008年08期



本文编号:2853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53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0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