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产业融合的“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05:29
   20世纪60年代以来,工业经济时代不断向新经济时代的演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与扩展,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技术的改革与创新、产业管制的放松、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原本具备明细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交汇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成为主要的价值增长点和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动力。随着这一现象的逐步深入,许多社会经济学家提出产业融合理论(Industrial Convergence)予以解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产业融合最先出现在信息产业,此后蔓延至能源业、运输业、金融业、传媒业、服务业等领域。服务业在与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融合的同时,也不断加大与农业、工业的融合,形成了跨行业、高知识密度、高附加值、高回报的现代化服务业。 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在旅游需求个性化发展、旅游产品多样化开发、旅游产业发展突破资源禀赋的约束等方面急需突破。而旅游产业融合不仅能将其他产业的资源纳入旅游资源的范畴中,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拓展旅游产业业态,不仅将旅游产业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更加促进了旅游产业多元化、开放型发展。 本文首先着眼于国内外产业融合发展的迅猛趋势,在分析产业融合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特点、分类、动力机制和产业效应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枝江市步步升布艺有限责任公司创建的枝江市步步升布鞋文化村的发展经营为例,分析总结出“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部分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状况及分析。第四部分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旅游产业融合的途径。本章通过分析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出该村旅游产业融合的三大途径,即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进行产业融合,具体介绍了步步升如何通过三种途径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为其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第五部分“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本章通过前四章的分析,归纳演绎出“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总结出该模式的内涵、特点、形成的动力机制。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F592.7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融合的基本概念
        2.1.1 产业融合
        2.1.2 旅游产业融合
    2.2 产业融合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3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
    3.1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现状
    3.2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发展现状分析
4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旅游产业融合的途径
    4.1 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农业/乡村旅游
        4.1.1 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4.1.2 步步升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
        4.1.3 步步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势
    4.2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文化旅游
        4.2.1 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4.2.2 步步升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4.2.3 步步升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势
    4.3 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工业旅游
        4.3.1 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
        4.3.2 步步升旅游业与工业的融合
        4.3.3 步步升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优势
5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5.1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构建
    5.2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特点
    5.3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动力机制
    5.4 "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的适用条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余先;边柳;;南阳市归零文化村休闲农庄打造[J];现代化农业;2017年07期

2 张元明;;创建特色文化村居的思考——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明日风尚;2017年12期

3 张继浩;;德尔文史诗文化村[J];青海湖;2017年08期

4 张雪侠;;建立健全特色文化村创建的长效机制探索[J];学理论;2011年23期

5 张雪侠;;论特色文化村创建的理论背景[J];湘潮(下半月);2011年08期

6 麻三山;;民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热:威胁与保护[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贾升;;亲历(上海)“少年文化村”[J];档案春秋;2008年12期

8 邓碧泉;建设特色文化村[J];求是;2004年09期

9 毕天云;试论民族文化村建设的几个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10 陈世民;;日本奈良中国文化村[J];世界建筑;198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钟晟;基于文化意象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李淼焱;中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吴杨;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净;基于产业融合的“步步升”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丽;南京明文化村旅游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3 侯彬红;南安市特色文化村建设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郭丽萍;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

5 张雪侠;河南汝州东营村创建“特色文化村”研究[D];大理学院;2010年

6 蒋国梁;基于SWOT分析的武汉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7 李巧玲;《步步升文化村》空间展示系统定位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8 杨园争;山西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9 辛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机理、路径与模式[D];河南大学;2013年

10 王亚薇;河北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666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666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3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