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遗址龙山文化早期壕沟(G114)功能的地学考古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6 21:44
自1985年到2014年,丁公遗址总共经过了8次发掘,发现了主要堆积为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2014年,山东大学对遗址东部壕沟G114及北部壕沟G104、G106所在区域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掘,并于G104、G106、G114剖面采集微形态样品及地学散样。本文通过地学考古的研究方法,分析壕沟沉积物的来源、堆积状况和堆积后的扰动情况,探讨壕沟反映的环境信息和人类行为。通过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烧失量、植硅体和XRD分析,获得了以下认识:可以将G114的堆积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活动对壕沟堆积物的贡献还较少,主要是自然堆积。这时壕沟的水动力可能较强,沟内植被较少,应与自然河道相连。同时多见崩塌或从他处搬运过来的土壤团块,表明当时地表的侵蚀状况较强。第二阶段,一方面壕沟内开始出现植被,另一方面人为活动也开始干预壕沟内堆积的形成,出现了较多人工包含物。此时的水动力状况没有第一阶段强。这一阶段末期出现了土壤化的过程,壕沟内无水的时间比之前更长。第三阶段,壕沟内开始大规模出现人类堆积,堆积高度大幅增加。土壤化过程多次出现,壕沟堆积的表面呈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壕沟可能已经无水。第四阶段,人们在沟内大规模倾倒垃圾。在壕沟顶部出现一层河流相粉砂,推测可能是洪水和人类废弃堆积最终填平了壕沟。之后这一区域开始出现房址、灰坑。通过G114堆积过程的重建,推测G114在前期(第一、二阶段),可能具有防御、排水防洪的功能;而在后期(第三、四阶段),可能成为了倾倒垃圾的场所,直至完全填平。壕沟功能转变的原因,可能与聚落的发展有关。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遗址概况。第三章:材料与方法。第四章:结果。第五章:G114功能分析。第六章:结论与存在问题。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87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背景
第二节 鲁北地区史前环境考古研究现状
一、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
二、21世纪初第一个十年
三、2015年-至今
四、鲁北地区环境考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丁公遗址的环境背景与考古学研究
第一节 丁公遗址考古发掘
第二节 丁公遗址现代区域地质与现代环境背景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发掘与采样
一、G114的发掘
二、G104与G106的发掘
三、采样过程
第二节 实验室分析方法
一、土壤微形态分析
二、磁化率分析
三、烧失量分析
四、植硅体分析
五、XRD物相分析
第四章 结果
第一节 微形态观察结果
第二节 磁化率结果
第三节 烧失量结果
第四节 植硅体结果
第五节 XRD结果
第五章 G114功能分析
第一节 G114堆积过程分析
第二节 G114功能分析
一、G114前期(第一、二阶段)的功能分析
二、G114后期(第三、四阶段)的功能分析
三、G114功能变化的原因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存在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86708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878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背景
第二节 鲁北地区史前环境考古研究现状
一、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
二、21世纪初第一个十年
三、2015年-至今
四、鲁北地区环境考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丁公遗址的环境背景与考古学研究
第一节 丁公遗址考古发掘
第二节 丁公遗址现代区域地质与现代环境背景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发掘与采样
一、G114的发掘
二、G104与G106的发掘
三、采样过程
第二节 实验室分析方法
一、土壤微形态分析
二、磁化率分析
三、烧失量分析
四、植硅体分析
五、XRD物相分析
第四章 结果
第一节 微形态观察结果
第二节 磁化率结果
第三节 烧失量结果
第四节 植硅体结果
第五节 XRD结果
第五章 G114功能分析
第一节 G114堆积过程分析
第二节 G114功能分析
一、G114前期(第一、二阶段)的功能分析
二、G114后期(第三、四阶段)的功能分析
三、G114功能变化的原因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存在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柏哲人;丁公遗址龙山文化早期壕沟(G114)功能的地学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6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288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