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品体系日益完善,市场秩序不断优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3%,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0亿人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入境旅游约为1.33亿人次,出境旅游约为1.2亿人次,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约为2798万人,旅游直接与旅游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911万人,约占全国总的就业人口的10.2%。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全国各地都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积极深挖当地优质的旅游资源,打造城市形象名片。文化旅游因其关联性高、涉及面广、辐射性强、带动性强而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活力的旅游体验方式,游客进行文化旅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深层文化内涵进行感知和体会的过程。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各方面的资源相对集中,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后的优势,作为包公的家乡,合肥包公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品质很高,目前合肥市打造包公文化主题公园及相关产业链的初步构想已形成——即以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为主体,以包公文化为主线,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引擎,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打造立体化的包公文化旅游圈。包公文化在中国流传久远,合肥是包公的家乡,本应在包公文化旅游的开发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是包公文化旅游在合肥发展得较缓慢,合肥包公文化旅游发展到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到包公园的旅游者大部分还停留在景观浏览上,在游览后真正能记住的东西还太少,在对包公精神的理解上还没有得到升华和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还远远不够,这就造成了当前合肥包公园的知名度不够、内涵不突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包公文化旅游在合肥的发展,亟需得到解决。文章对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现状和国内包公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了梳理,对合肥包公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当前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促进合肥包公文化旅游深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在理论研究方面,提升了合肥市的文化旅游内涵,提高和扩大了文化旅游的研究深度和研究范围,充实了全国范围内对包公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体系;在实践研究方面,深入分析了目前包公文化旅游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深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合肥市政府制定相应的旅游政策、塑造合肥市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名片、提升合肥包公园在全国的影响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当然,由于目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信息的瞬息万变,旅游者需求的千变万化,而且仅仅依靠现阶段所进行的抽样调查研究和所收集的资料是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的,所以对于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的研究和开发是永无止境的,文章只是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可行的对策建议,并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铺垫。在论文的撰写结构方面,文章首先分析了文化旅游发展和包公文化旅游的现状和重要性,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深度访谈法、文献研究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对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所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提出了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SWOT矩阵建模分析,发现了深度开发包公文化内涵,用历史典故作为载体来吸引更多游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开发“包公故里游”,把包公塑造成合肥市的城市形象的建议。
【关键词】:合肥市 包公 SWOT 文化旅游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G1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3
- 一、研究现状8-10
- 二、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3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13-17
- 一、合肥市情分析13-14
- 二、包公文化旅游资源概况14-17
- 第三章 合肥包公文化旅游开发现状17-20
- 一、现存包公文化景观开发现状17-18
- 二、包公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性18-20
- 第四章 合肥包公文化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20-38
- 一、优势分析(STRENGTH)20-28
- 二、劣势分析(WEAKNESS)28-32
-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Y)32-35
- 四、威胁分析(THREAT)35-38
- 第五章 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发展对策38-42
- 一、提升软硬件的建设38
- 二、积极吸引周边的旅游客源38-39
- 三、开发包公文化的深度内涵39
- 四、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9
- 五、打造精品旅游线路39-40
- 六、加大城市配套设施的建设40
- 七、校企深度合作40
- 八、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40-41
- 九、把包公塑造成合肥市的城市形象41-4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42-44
- 一、结论42
- 二、展望42-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49
- 附录49-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喇明英;;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发展战略探索——以汶川北部羌族地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1期
2 傅生生;李文芳;;连城文化旅游发展定位与整体提升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3 毕绪龙;;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及其趋势[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深入的思考 深入的挖掘——开栏的话[J];文化月刊;2009年05期
5 刘晓美;;文化旅游发展路径之我见[J];市场研究;2012年10期
6 袁晨晓;;煤乡反弹“文化”曲 平鲁区文化旅游发展[J];时代人物;2010年10期
7 李瑞杰;宁玮婷;;张家口文化旅游发展探研[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俞强;;文化空间与文化资源转换——浙江绍兴水文化旅游发展刍议[J];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01期
9 张萌萌;;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11期
10 ;海曙区加快推进都市文化旅游发展[J];宁波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亚明;;云南楚雄地区盐文化旅游发展探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七辑)[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许明峰;市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N];九江日报;2008年
2 记者 张春生 米生富 赵秉瑜;延安市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会举行[N];延安日报;2008年
3 衡松;着力推动夜间文化旅游发展[N];无锡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许丹婷;助力广西文化旅游发展[N];广西日报;2012年
5 记者 房名名;文化部力推宁夏文化旅游发展[N];宁夏日报;2012年
6 实习记者 刘白雪;我市设立5000万文化旅游发展资金[N];银川晚报;2013年
7 记者 姜玉勇;肃南嘉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N];张掖日报;2013年
8 记者 晓姝;首届青台文化旅游发展交流会在西宁召开[N];青海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胡秉珍 通讯员 郇栋;山丹 激活文化旅游发展新动力[N];张掖日报;2013年
10 汪建华 汪润泽;谱写文化旅游发展协奏曲[N];江淮时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敏;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山东省孙子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2 马琪;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3 马琪;合肥市三国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4 程美霞;促进蔚县文化旅游发展建议[D];河北大学;2014年
5 杨婷婷;曲阜城市空间结构演替与文化旅游发展优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军;贵州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构建问题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合肥市包公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05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