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里山”共生设计的构建与应用探讨——以西安杜陵风景旅游区设计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8 20:00
"新里山"共生规划可从总体尺度规避城市郊区自然风景环境建设的同质化问题,却难从单体尺度营造可持续游憩空间。鉴于此,展开对"新里山"共生设计的构建与应用探讨:首先,明确"新里山"共生设计的概念;其次,分析"新里山"共生设计的多样性特征;最后,结合"新里山"共生设计的经纬运作方式,提出"新里山"共生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西安杜陵风景旅游区为例,阐明"新里山"共生设计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价值。
【文章来源】:2020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国景苑(北京)建筑景观设计研究院会议论文集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CEPA再生型环境设计原则(作者依据万博纪念公园资料自绘)
LOVE恢复型环境设计原则(作者依据凯勒特相关观点改绘)
“新里山”共生设计可分为前期评估和后期实施两个递进模块。在前期评估模块执行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三步骤:(1)以山地型、林地型与湿地型场地自然风景环境三要素来展开,通过宏观、中观、微观要素层面的风貌分析,对场地自然风景环境现状实行分类评估;(2)介入CEPA再生型设计原则、LOVE恢复型环境设计原则、ABBE和谐型环境设计原则,将三原则解构为自然、生态、文化三个分层,对场地自然风景环境现状进行定位评估;(3)实施对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内容整合,由于场地自然环境要素风貌往往不是单一目的个体存在,所以需要运用交互矩阵来实现多样目标群体的不同需求,从而达成对自然、生态、文化的三位一体关照,展示人类与自然的设计平衡。在后期评实施模块执行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三步骤:(1)将三要素与三原则相结合,构建山地、林地、湿地的可持续性环境设计策略,为场地自然风景环境做全方位发展明确目标;(2)突出对城市郊区的全球性单一环境风貌改造、原真性乡土环境风貌利用与新建性多样环境风貌定位的场地类型特征甄别,与山地、林地、湿地要素的可持续性环境设计策略形成交互选择矩阵,促成不同场地环境要素与设计策略得以互动选择匹配;(3)通过全球性单一环境风貌改造、原真性乡土环境风貌利用与新建性多样环境风貌定位,建立和传统性与现代性、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共生理念与技术相对应的设计导向,逐步化解城市郊区自然环境风貌的“传承与更新”的发展矛盾。将前期评估和后期实施两个递进模块进行整合,便构成了“新里山”共生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图5)。五、“新里山”共生设计的应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里山”共生规划的构建与应用探讨——以西安杜陵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例[J]. 张越,文静.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02)
[2]“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J]. 仇保兴. 城市规划. 2013(09)
[3]市民参与型的乡村景观保护——以日本海上森林国营里山公园建设为例[J]. 张玉钧,张英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07)
[4]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的规划和展馆建筑[J]. 吴农,李成,吴蔚. 世界建筑. 2005(07)
[5]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J]. 张玉钧,北尾邦伸.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01)
[6]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 洪黎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6(04)
本文编号:3219104
【文章来源】:2020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国景苑(北京)建筑景观设计研究院会议论文集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CEPA再生型环境设计原则(作者依据万博纪念公园资料自绘)
LOVE恢复型环境设计原则(作者依据凯勒特相关观点改绘)
“新里山”共生设计可分为前期评估和后期实施两个递进模块。在前期评估模块执行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三步骤:(1)以山地型、林地型与湿地型场地自然风景环境三要素来展开,通过宏观、中观、微观要素层面的风貌分析,对场地自然风景环境现状实行分类评估;(2)介入CEPA再生型设计原则、LOVE恢复型环境设计原则、ABBE和谐型环境设计原则,将三原则解构为自然、生态、文化三个分层,对场地自然风景环境现状进行定位评估;(3)实施对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内容整合,由于场地自然环境要素风貌往往不是单一目的个体存在,所以需要运用交互矩阵来实现多样目标群体的不同需求,从而达成对自然、生态、文化的三位一体关照,展示人类与自然的设计平衡。在后期评实施模块执行过程中,主要分为以下三步骤:(1)将三要素与三原则相结合,构建山地、林地、湿地的可持续性环境设计策略,为场地自然风景环境做全方位发展明确目标;(2)突出对城市郊区的全球性单一环境风貌改造、原真性乡土环境风貌利用与新建性多样环境风貌定位的场地类型特征甄别,与山地、林地、湿地要素的可持续性环境设计策略形成交互选择矩阵,促成不同场地环境要素与设计策略得以互动选择匹配;(3)通过全球性单一环境风貌改造、原真性乡土环境风貌利用与新建性多样环境风貌定位,建立和传统性与现代性、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共生理念与技术相对应的设计导向,逐步化解城市郊区自然环境风貌的“传承与更新”的发展矛盾。将前期评估和后期实施两个递进模块进行整合,便构成了“新里山”共生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图5)。五、“新里山”共生设计的应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里山”共生规划的构建与应用探讨——以西安杜陵风景旅游区规划为例[J]. 张越,文静.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02)
[2]“共生”理念与生态城市[J]. 仇保兴. 城市规划. 2013(09)
[3]市民参与型的乡村景观保护——以日本海上森林国营里山公园建设为例[J]. 张玉钧,张英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07)
[4]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的规划和展馆建筑[J]. 吴农,李成,吴蔚. 世界建筑. 2005(07)
[5]日本的里山及其管理与保护[J]. 张玉钧,北尾邦伸.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01)
[6]共生概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 洪黎民.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6(04)
本文编号:3219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1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