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史前至夏商时期毁器葬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22:07
毁器葬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流行于夏商周时期、秦汉以后延续发展的一种特殊葬俗。本文依据相关考古发现材料,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历史文献学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成果,对中原地区史前至夏商时期的毁器葬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研究。在确定毁器葬标准的基础上,分析毁器葬的发现情况、葬式差异以及发展演变过程、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并探讨毁器葬俗的文化内涵及其与族属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对“中原”、“史前至夏商时期”、“毁器葬”等概念进行界定,简要分析学界对毁器葬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阐述选题的目的、意义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毁器葬的确认标准及发现情况研究。分别提出毁器随葬、毁器敛葬和毁器祭祀三种类型毁器葬各自的确认标准,整理统计中原地区史前至夏商时期毁器葬的发现情况,认为毁器随葬习俗的起源可以向裴李岗文化中追溯,毁器敛葬习俗至迟在仰韶时期就已出现,而毁器祭祀习俗则可能至龙山时期才开始形成。第三章是毁器葬的葬式研究。在将毁器葬分为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分析毁器随葬墓在器物选择和摆放位置方面的差异,毁器敛葬墓在器物选择和毁器方式方面的差异,毁器祭祀遗存在祭祀对象和地...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偃师二里头遗址ⅤM15平面图
随葬的“陶簋被打碎,大部分放在墓主人头部西侧,另外碎片放在墓主人大腿部东侧”②(图2-2)。这种可明显看出是人为导致的破碎,破碎后放入墓葬时将器物分置。第二种是器物打碎后集中放置,表现为器物碎片相对集中,但放置散乱,部分碎片如口沿等位置异常,或相距稍远,或叠压紧密,非正常墓室坍塌等原因所能造成,这种现象较为常见,一般需要结合墓葬平面图具体分析。如二里头遗址ⅥM16③,仅随葬 1 件圈足盘,放置于墓主右膝上,圈足盘碎为三块,两块相距较近,另一块口沿位置稍靠南,应当是人打碎放置所致(图 2-3)。又如望京楼遗址ⅣT0605M4“随葬陶簋、盆各 1 件,打碎后散置于胸部右侧及足部附近”④,从图上看,陶盆堆置覆盖墓主双脚,碎片凌乱,显然非正常破碎(图 2-4)。再如安阳大司空 M289 随葬的铜戈,援原折为两段,埋葬时将两部分重叠在一起,用皮革类包裹并安于柲内⑤。2. 器物破碎较甚。一般而言,器物破碎是由墓室坍塌或墓葬填埋时夯打所致,墓室坍塌对器物造成的损坏是一次性的,排除器物质地较差的因素,破碎程度一般不会太过严重,因而在填土未经夯打的墓葬中发现破碎较严重的随葬品,要考虑其是否为毁器葬。如殷墟侯家庄 1001 号大墓出土一个铜圆鼎,“埋入地下时即已被碎为 40 余片”
12 偃师二里头遗址ⅥM16 平面图 图 2-4 新郑望京楼遗址ⅣT0605M4 平面 器物残破过甚。先秦时期墓葬随葬品多随葬日常实用器,即随葬品一生前使用的器物,质地以陶为主,陶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损坏,坏的器物为我们判断毁器葬与否带来了困难。考虑到古人对死者的敬葬已损器物,也应是损坏程度较轻、不至于影响使用的器物。若有残器物,则可能是打碎后随葬时未将全部碎片随入墓葬,或部分碎片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楚墓中毁兵葬俗特点与使用人群的身份等级[J]. 田成方,韩冬.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 张建,郑万泉,李鹏飞,曹艳朋,张萍,靳松安. 考古. 2018(10)
[3]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44号墓的发掘[J]. 岳占伟,岳洪彬. 考古. 2018(10)
[4]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王家嘴墓地发掘简报[J]. 李雪婷,张昌平,郝勤建,许鑫涛. 江汉考古. 2018(05)
[5]河南驻马店闰楼商代墓地发掘报告[J]. 李安娜,刘群,张华. 考古学报. 2018(04)
[6]济南市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J]. 路国权,王芬,唐仲明,宋艳波,田继宝. 考古. 2018(07)
[7]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 靳松安,曹艳朋,郑万泉,张萍,王富国,孙凯,张建,李鹏飞,孙广贺. 四川文物. 2018(03)
[8]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龙山时期墓葬发掘报告[J]. 曹艳朋,秦岭,张海,朱树政,高凤梅,谭丽丽,聂凡,李航,孙双举,侯彦峰,孙蕾. 华夏考古. 2017(03)
[9]河南淅川沟湾遗址王湾三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 靳松安,张贤蕊,李鹏飞,郑万泉,张建,王富国. 华夏考古. 2017(03)
[10]1978年安阳殷墟王陵区侯家庄北地一号墓发掘报告[J]. 杨宝成,唐际根,牛世山,董好,盛伟,刘小贞. 江汉考古. 2017(03)
硕士论文
[1]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墓葬制度研究[D]. 赵小蕊.郑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19297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偃师二里头遗址ⅤM15平面图
随葬的“陶簋被打碎,大部分放在墓主人头部西侧,另外碎片放在墓主人大腿部东侧”②(图2-2)。这种可明显看出是人为导致的破碎,破碎后放入墓葬时将器物分置。第二种是器物打碎后集中放置,表现为器物碎片相对集中,但放置散乱,部分碎片如口沿等位置异常,或相距稍远,或叠压紧密,非正常墓室坍塌等原因所能造成,这种现象较为常见,一般需要结合墓葬平面图具体分析。如二里头遗址ⅥM16③,仅随葬 1 件圈足盘,放置于墓主右膝上,圈足盘碎为三块,两块相距较近,另一块口沿位置稍靠南,应当是人打碎放置所致(图 2-3)。又如望京楼遗址ⅣT0605M4“随葬陶簋、盆各 1 件,打碎后散置于胸部右侧及足部附近”④,从图上看,陶盆堆置覆盖墓主双脚,碎片凌乱,显然非正常破碎(图 2-4)。再如安阳大司空 M289 随葬的铜戈,援原折为两段,埋葬时将两部分重叠在一起,用皮革类包裹并安于柲内⑤。2. 器物破碎较甚。一般而言,器物破碎是由墓室坍塌或墓葬填埋时夯打所致,墓室坍塌对器物造成的损坏是一次性的,排除器物质地较差的因素,破碎程度一般不会太过严重,因而在填土未经夯打的墓葬中发现破碎较严重的随葬品,要考虑其是否为毁器葬。如殷墟侯家庄 1001 号大墓出土一个铜圆鼎,“埋入地下时即已被碎为 40 余片”
12 偃师二里头遗址ⅥM16 平面图 图 2-4 新郑望京楼遗址ⅣT0605M4 平面 器物残破过甚。先秦时期墓葬随葬品多随葬日常实用器,即随葬品一生前使用的器物,质地以陶为主,陶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损坏,坏的器物为我们判断毁器葬与否带来了困难。考虑到古人对死者的敬葬已损器物,也应是损坏程度较轻、不至于影响使用的器物。若有残器物,则可能是打碎后随葬时未将全部碎片随入墓葬,或部分碎片混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楚墓中毁兵葬俗特点与使用人群的身份等级[J]. 田成方,韩冬.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2]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 张建,郑万泉,李鹏飞,曹艳朋,张萍,靳松安. 考古. 2018(10)
[3]河南安阳市殷墟刘家庄北地44号墓的发掘[J]. 岳占伟,岳洪彬. 考古. 2018(10)
[4]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小王家嘴墓地发掘简报[J]. 李雪婷,张昌平,郝勤建,许鑫涛. 江汉考古. 2018(05)
[5]河南驻马店闰楼商代墓地发掘报告[J]. 李安娜,刘群,张华. 考古学报. 2018(04)
[6]济南市章丘区焦家新石器时代遗址[J]. 路国权,王芬,唐仲明,宋艳波,田继宝. 考古. 2018(07)
[7]河南淅川县沟湾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 靳松安,曹艳朋,郑万泉,张萍,王富国,孙凯,张建,李鹏飞,孙广贺. 四川文物. 2018(03)
[8]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龙山时期墓葬发掘报告[J]. 曹艳朋,秦岭,张海,朱树政,高凤梅,谭丽丽,聂凡,李航,孙双举,侯彦峰,孙蕾. 华夏考古. 2017(03)
[9]河南淅川沟湾遗址王湾三期文化遗存发掘简报[J]. 靳松安,张贤蕊,李鹏飞,郑万泉,张建,王富国. 华夏考古. 2017(03)
[10]1978年安阳殷墟王陵区侯家庄北地一号墓发掘报告[J]. 杨宝成,唐际根,牛世山,董好,盛伟,刘小贞. 江汉考古. 2017(03)
硕士论文
[1]鹤壁刘庄下七垣文化墓地墓葬制度研究[D]. 赵小蕊.郑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19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1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