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开发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0 11:56
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结构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占主体地位,而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占主体地位,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以及传统医药所占比例较小。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分布,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密度上,呈现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具体而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特点是呈现极核式分布特征,黄山市最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呈现为南多北少,且形成了一核、一带、一片区的空间格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地理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不同类型呈多核和组团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地域性强。据此,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应该采取"核心+带状+片区"分区分类模式以及"政府+企业+传承人+社区居民"利益相关者共同开发模式。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6(02)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图
首先,利用GeoDa软件做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Moran散点图(见图5)。由图5可见,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城市分别有3个和5个,占总数的50%,表明安徽省省级非遗项目空间相关分布的城市与空间差异分布的城市数量相当;且第一象限HH区的数量小于第三象限LL区的数量,表明安徽省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多的城市在空间上聚集分布的范围小于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少的城市在空间上聚集分布的范围。由表4可知,HH区的城市基本位于皖南地区,LL区的城市基本位于皖北地区。表4 安徽省各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空间类型分布 类型 HH区 LH区 LL区 HL区 城市 黄山、宣城、六安 池州、马鞍山、铜陵、淮南 芜湖、淮北、蚌埠、滁州、宿州 阜阳、安庆、合肥、亳州
1.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格局由图2和表2可知,安徽省8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数量还是密度,均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其最典型的分布特点是在空间上呈极核式分布特征。从分布数量上看,黄山市多至22项,占安徽省国家级非遗总数的25%,远多于其他地市,其次为安庆市、阜阳市和宿州市,均为9项,再次为六安市7项,而其他地市的国家级非遗分布较为分散。从分布密度上来看,黄山市国家级非遗分布密度最大,约为22.43项/万km2;铜陵市国家级非遗分布密度最小,为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与实证[J]. 李娴,高院. 贵州民族研究. 2019(06)
[2]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J]. 江娟丽,杨庆媛,张忠训,苏康传. 经济地理. 2019(06)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 邱燕.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4]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陈炜,高翔.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 张荣天,管晶.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04)
[6]基于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机理研究——以传统手工艺苏绣为例[J]. 张希月,陈田. 地理研究. 2016(03)
[7]基于RMP理论的皖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杜裕民,胡继艳.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5(06)
[8]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益平衡模型研究[J]. 孙梦阳,石美玉,易瑾. 商业研究. 2015(09)
[9]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路径思考[J]. 尹德志,陈小华,徐涛. 贵州民族研究. 2013(04)
[10]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 黄益军. 广西社会科学. 2013(08)
硕士论文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 纪文静.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22329
【文章来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6(02)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安徽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图
首先,利用GeoDa软件做出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Moran散点图(见图5)。由图5可见,位于第一和第三象限的城市分别有3个和5个,占总数的50%,表明安徽省省级非遗项目空间相关分布的城市与空间差异分布的城市数量相当;且第一象限HH区的数量小于第三象限LL区的数量,表明安徽省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多的城市在空间上聚集分布的范围小于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少的城市在空间上聚集分布的范围。由表4可知,HH区的城市基本位于皖南地区,LL区的城市基本位于皖北地区。表4 安徽省各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空间类型分布 类型 HH区 LH区 LL区 HL区 城市 黄山、宣城、六安 池州、马鞍山、铜陵、淮南 芜湖、淮北、蚌埠、滁州、宿州 阜阳、安庆、合肥、亳州
1.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布格局由图2和表2可知,安徽省8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论是数量还是密度,均为皖南地区>皖北地区>皖中地区。其最典型的分布特点是在空间上呈极核式分布特征。从分布数量上看,黄山市多至22项,占安徽省国家级非遗总数的25%,远多于其他地市,其次为安庆市、阜阳市和宿州市,均为9项,再次为六安市7项,而其他地市的国家级非遗分布较为分散。从分布密度上来看,黄山市国家级非遗分布密度最大,约为22.43项/万km2;铜陵市国家级非遗分布密度最小,为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与实证[J]. 李娴,高院. 贵州民族研究. 2019(06)
[2]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J]. 江娟丽,杨庆媛,张忠训,苏康传. 经济地理. 2019(06)
[3]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黄山市为例[J]. 邱燕.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4]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陈炜,高翔.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5]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皖南地区为例[J]. 张荣天,管晶.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04)
[6]基于游客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影响机理研究——以传统手工艺苏绣为例[J]. 张希月,陈田. 地理研究. 2016(03)
[7]基于RMP理论的皖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杜裕民,胡继艳.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5(06)
[8]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益平衡模型研究[J]. 孙梦阳,石美玉,易瑾. 商业研究. 2015(09)
[9]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路径思考[J]. 尹德志,陈小华,徐涛. 贵州民族研究. 2013(04)
[10]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机制研究[J]. 黄益军. 广西社会科学. 2013(08)
硕士论文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 纪文静.华中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22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22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