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1 01:27
旅游时下已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条件进行旅游,并且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人群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旅游方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民俗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和民俗体育旅游等新颖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其中民俗体育旅游属于旅游业和体育产业的交融形成,因兼具运动属性和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受到游客的喜爱,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的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合理的开发,制约了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基于民俗体育旅游的这种发展趋势和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现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SWOT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民俗体育旅游的文献综述,认为民俗体育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后对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做了全面的分析,发现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可开发性强;其次,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对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S)、劣势(W)、机遇(O)、威胁(T)进行客观的分析得出。优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民俗体育旅游...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关于民俗体育旅游的文献综述
2.2 国外民俗体育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关于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2.4 个人见解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概况
4.1 沂蒙山区概况
4.2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4.2.1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4.2.2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可开发性强
4.3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3.1 沂蒙山区已被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4.3.2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的特色项目
4.4 沂蒙山区未被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5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2 劣势分析(W)
5.3 机遇分析(O)
5.4 威胁分析(T)
5.5 综述分析
6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6.1.1 保护性原则
6.1.2 突出特色原则
6.1.3 体验性原则
6.1.4 协调性原则
6.2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2.1 开发表演型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6.2.2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关联开发
6.2.3 民俗主题园开发
6.2.4 民俗节庆活动开发
6.2.5 利用新媒体创新民俗体育旅游营销
6.2.6 完善民俗体育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6.2.7 加强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6.2.8 挖掘保护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223521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内关于民俗体育旅游的文献综述
2.2 国外民俗体育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
2.3 关于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
2.4 个人见解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概况
4.1 沂蒙山区概况
4.2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4.2.1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丰富
4.2.2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可开发性强
4.3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4.3.1 沂蒙山区已被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4.3.2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的特色项目
4.4 沂蒙山区未被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5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2 劣势分析(W)
5.3 机遇分析(O)
5.4 威胁分析(T)
5.5 综述分析
6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6.1.1 保护性原则
6.1.2 突出特色原则
6.1.3 体验性原则
6.1.4 协调性原则
6.2 沂蒙山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2.1 开发表演型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6.2.2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关联开发
6.2.3 民俗主题园开发
6.2.4 民俗节庆活动开发
6.2.5 利用新媒体创新民俗体育旅游营销
6.2.6 完善民俗体育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6.2.7 加强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6.2.8 挖掘保护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223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23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