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旅游区主客交往与互容性研究 ——以皖南宏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14 08:54
主客交往的研究是旅游业界以及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更是旅游理论研究的核心命题之一。随着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在一些以旅游为主打产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主客交往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其核心社会关系结构之一。而在个性化张扬的时代背景以及供应商开发不当和旅游者需求多样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主客交往的冲突矛盾日益凸显,一触即发,主客交往的情感和互容性研究,既发挥着衡量旅游企业开发、经营和管理情况的重要作用,又兼具促进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形成融洽的旅游主客交往关系,进而带动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形成旅游与社区和谐统一,达到和谐旅游社区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本研究以主客交往前、中的情感和交往冲突为核心,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冲突理论、情感心理学理论、行为学理论、社会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以古村落旅游社区中最具代表性的皖南宏村为实证研究对象,构建了主客交往的结构方程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通过文献阅读、专家访谈以及SPSS17.0和AMOS17.0等进行数据统计和模型验证分析,用“三步走”的方式分别对总体受访群体、东道主群体、游客群体进行了测评和差异性研究。本研究...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旅游者一朋友模型
谢彦君(1999)较早对旅游主客交往展开了研究,他认为“旅游交往是一种暂时性的个人间的非正式平行交往”,并将旅游交往分为六个水平等级,即隔离、潜交、示意、互助和竞争[5]。他还构建了旅游交往发生的情境模型(见图2一2),分析了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关系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和对待交往的原则,对旅游交往中的角色和模仿行为都作了深入且透彻的论述【’0刀。旅旅游游 者者我我 旅旅游业业 业 目的地地服服务者者 者 居民 民而 而 而而 ___旅旅游游 者者他他 图2一2旅游交往发生的情境模型 F19.2一 2Tot一1· 15111exellangesIlaPPensitL一ation一nodel资料来源:转自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彭兆荣(2002)从旅游人类学出发,分析了旅游地东道主可旅游者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悖论的危险性{’08J。苏勤(2004)根据西递、周庄和九华山的实际调查对比分析,从态度、行为及游客类型与体验质量的角度对主客交往的双方(东道主居民和游客)进行了分类研究,奠定了主客关系进一步研究的基础[9(,】。欧阳军(2003)、李丽梅(2003)、湛文(2006)孟威(2007)李卫华(2008)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欧I泪军在其硕士论文“旅游主客交往模式、影响因子及效应评判研究一以云南大理、丽江为例”中先在理论上研究了主客交往的一般模式、主客交往的影响因子、主客交往效应评判,然后就大理、丽江展开实一证研究I’09]。李丽梅在其硕士论文“基于旅游者一口的地相互作用的旅游者行为研究”一文中
不t俞决、泪二意一拒绝、激活水平这三个维度上划分情感的方式。 Rtlssell认为,人的情感有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一个是愉快维度,另一个是唤醒维度,由此组成四个象限。在图3一l中,横轴表示“’偷快一不’}俞快”维度,纵轴表示激动一平静(唤醒)维度。第一象限表示强烈的正面情感,如欣喜若狂;第二象限表示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暴怒;第三象限表示一般的负面情感,如烦躁、忧郁;第四象限表示微弱的正面情感,如轻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主客交往对社区居民影响的分析模型——以周庄为例[J]. 孟威,苏勤. 旅游论坛. 2010(03)
[2]基于游客角度的旅游客主交互行为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李艳花,李卫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7)
[3]西安市外国游客旅游交往行为及交往效应研究[J]. 梁旺兵. 人文地理. 2009(03)
[4]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与居民交往及其影响[J]. 刘启云.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5)
[5]西安外国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旅游交往行为研究[J]. 梁旺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9)
[6]试论民俗旅游中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的影响——以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J]. 高德兴,王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7]全球化背景下旅游者与东道主的交往文化[J]. 方宏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8]从旅游客主交互行为模式看西藏旅游和谐发展[J]. 陈娅玲,孟来果.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9]旅游客主交互行为的影响因子研究[J]. 杨艳林.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7(04)
[10]城市旅游交往中的文化传递与冲突[J]. 杨宏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博士论文
[1]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D]. 梁旺兵.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D]. 杨斌.湘潭大学 2008
[2]古城镇旅游发展中的客主交互行为实证研究[D]. 李卫华.陕西师范大学 2008
[3]旅游主客交往理论基础与实证初步研究[D]. 孟威.安徽师范大学 2007
[4]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客关系研究[D]. 谌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6
[5]不同文化群体来华游客旅游客主交互行为实证研究[D]. 陈娅玲.陕西师范大学 2006
[6]旅游主客交往模式、影响因子及效应评判研究——以云南大理、丽江为例[D]. 欧阳军.华南师范大学 2003
[7]论社会冲突[D]. 毕天云.云南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229489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旅游者一朋友模型
谢彦君(1999)较早对旅游主客交往展开了研究,他认为“旅游交往是一种暂时性的个人间的非正式平行交往”,并将旅游交往分为六个水平等级,即隔离、潜交、示意、互助和竞争[5]。他还构建了旅游交往发生的情境模型(见图2一2),分析了旅游者与目的地居民关系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矛盾和对待交往的原则,对旅游交往中的角色和模仿行为都作了深入且透彻的论述【’0刀。旅旅游游 者者我我 旅旅游业业 业 目的地地服服务者者 者 居民 民而 而 而而 ___旅旅游游 者者他他 图2一2旅游交往发生的情境模型 F19.2一 2Tot一1· 15111exellangesIlaPPensitL一ation一nodel资料来源:转自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彭兆荣(2002)从旅游人类学出发,分析了旅游地东道主可旅游者作为一种现代性的悖论的危险性{’08J。苏勤(2004)根据西递、周庄和九华山的实际调查对比分析,从态度、行为及游客类型与体验质量的角度对主客交往的双方(东道主居民和游客)进行了分类研究,奠定了主客关系进一步研究的基础[9(,】。欧阳军(2003)、李丽梅(2003)、湛文(2006)孟威(2007)李卫华(2008)在理论和实证研究方面也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欧I泪军在其硕士论文“旅游主客交往模式、影响因子及效应评判研究一以云南大理、丽江为例”中先在理论上研究了主客交往的一般模式、主客交往的影响因子、主客交往效应评判,然后就大理、丽江展开实一证研究I’09]。李丽梅在其硕士论文“基于旅游者一口的地相互作用的旅游者行为研究”一文中
不t俞决、泪二意一拒绝、激活水平这三个维度上划分情感的方式。 Rtlssell认为,人的情感有两个独立的维度组成,一个是愉快维度,另一个是唤醒维度,由此组成四个象限。在图3一l中,横轴表示“’偷快一不’}俞快”维度,纵轴表示激动一平静(唤醒)维度。第一象限表示强烈的正面情感,如欣喜若狂;第二象限表示强烈的负面情感,如暴怒;第三象限表示一般的负面情感,如烦躁、忧郁;第四象限表示微弱的正面情感,如轻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旅游主客交往对社区居民影响的分析模型——以周庄为例[J]. 孟威,苏勤. 旅游论坛. 2010(03)
[2]基于游客角度的旅游客主交互行为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 李艳花,李卫华.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7)
[3]西安市外国游客旅游交往行为及交往效应研究[J]. 梁旺兵. 人文地理. 2009(03)
[4]乡村旅游中的游客与居民交往及其影响[J]. 刘启云.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5)
[5]西安外国游客与当地居民的旅游交往行为研究[J]. 梁旺兵.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9)
[6]试论民俗旅游中文化差异对主客交往的影响——以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为例[J]. 高德兴,王琦.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2)
[7]全球化背景下旅游者与东道主的交往文化[J]. 方宏烨.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8]从旅游客主交互行为模式看西藏旅游和谐发展[J]. 陈娅玲,孟来果.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4)
[9]旅游客主交互行为的影响因子研究[J]. 杨艳林.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7(04)
[10]城市旅游交往中的文化传递与冲突[J]. 杨宏伟.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博士论文
[1]跨文化视角中的旅游客主交互与客地关系研究[D]. 梁旺兵.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D]. 杨斌.湘潭大学 2008
[2]古城镇旅游发展中的客主交互行为实证研究[D]. 李卫华.陕西师范大学 2008
[3]旅游主客交往理论基础与实证初步研究[D]. 孟威.安徽师范大学 2007
[4]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客关系研究[D]. 谌文.湖南师范大学 2006
[5]不同文化群体来华游客旅游客主交互行为实证研究[D]. 陈娅玲.陕西师范大学 2006
[6]旅游主客交往模式、影响因子及效应评判研究——以云南大理、丽江为例[D]. 欧阳军.华南师范大学 2003
[7]论社会冲突[D]. 毕天云.云南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229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2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