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29 19:53
从结构、效率、稳定性、可持续性、影响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和加权平均法测度2011-2018年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分析其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时序上呈波动上升态势,2013和2017年出现波峰,2015年出现波谷,各子目标层指标表现出不同变化特征,但总体处于最初发展阶段;空间上地域差异明显,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蚌埠,第二为亳州,第三为淮南、淮北,第四为宿州、阜阳。据此,为制定皖北地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2011-2018年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值
为直观体现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力的演变情况,根据其量化结果绘制图4,可知,2011-2018年,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力逐年增长,尤其是2014年以来,呈持续迅猛增长态势。其中,就旅游经济增长就业率而言,2011-2012年大幅度增长,2012-2015年小幅度平稳增长,2015-2018年迅猛增长;就旅游经济增长经济贡献率而言,基本与前两者发展态势一致,2011-2012年大幅度增长,2012-2014年小幅度平稳增长,2014-2018年迅猛增长。5.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衡量
为直观体现皖北地区旅游经济结构水平的演变情况,根据其量化结果绘制图1,可知,除2014年有小幅度下降外,皖北地区旅游经济结构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0.056 1增长至2018年的0.160 6。其中,就旅游经济结构合理化指数而言,2011-2018年间逐年增长,由2011年的0.027 5增长至2018年的0.098 9,这是因为皖北地区高星级饭店比重、区位熵均在逐年增长;就旅游经济结构高度化而言,皖北地区基本呈增长态势,仅2014年和2018年略有下降,这是由2014年皖北地区高弹性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有所下降,2018年高弹性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下降导致的。2.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效率的衡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省际空间分异[J]. 马慧强,廉倩文,论宇超,席建超. 资源科学. 2019(12)
[2]河南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及优化研究[J]. 王迎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4)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供需系统发展综合评价[J]. 于洪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4]辽宁省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研究[J]. 詹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5]中国省际旅游产业效率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效应——基于质量产出的视角[J]. 孙盼盼,夏杰长.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10)
[6]基于AHP的旅游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研究[J]. 张洪,候利莉.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10)
[7]中国旅游业专利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J]. 宋慧林,潘雄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5)
[8]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 钞小静,惠康.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06)
[9]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J]. 陈秀琼,黄福才. 旅游学刊. 2006(09)
[10]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 渠爱雪. 经济地理. 2006(01)
硕士论文
[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质量定量评价研究[D]. 贾海威.中国海洋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57060
【文章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2011-2018年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值
为直观体现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力的演变情况,根据其量化结果绘制图4,可知,2011-2018年,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力逐年增长,尤其是2014年以来,呈持续迅猛增长态势。其中,就旅游经济增长就业率而言,2011-2012年大幅度增长,2012-2015年小幅度平稳增长,2015-2018年迅猛增长;就旅游经济增长经济贡献率而言,基本与前两者发展态势一致,2011-2012年大幅度增长,2012-2014年小幅度平稳增长,2014-2018年迅猛增长。5.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衡量
为直观体现皖北地区旅游经济结构水平的演变情况,根据其量化结果绘制图1,可知,除2014年有小幅度下降外,皖北地区旅游经济结构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由2011年的0.056 1增长至2018年的0.160 6。其中,就旅游经济结构合理化指数而言,2011-2018年间逐年增长,由2011年的0.027 5增长至2018年的0.098 9,这是因为皖北地区高星级饭店比重、区位熵均在逐年增长;就旅游经济结构高度化而言,皖北地区基本呈增长态势,仅2014年和2018年略有下降,这是由2014年皖北地区高弹性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旅游总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均有所下降,2018年高弹性收入占旅游收入比重下降导致的。2.皖北地区旅游经济增长效率的衡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旅游经济系统脆弱性省际空间分异[J]. 马慧强,廉倩文,论宇超,席建超. 资源科学. 2019(12)
[2]河南国际旅游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及优化研究[J]. 王迎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8(04)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旅游供需系统发展综合评价[J]. 于洪雁.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4]辽宁省入境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研究[J]. 詹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5]中国省际旅游产业效率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效应——基于质量产出的视角[J]. 孙盼盼,夏杰长.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10)
[6]基于AHP的旅游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研究[J]. 张洪,候利莉.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10)
[7]中国旅游业专利发展的区域比较研究[J]. 宋慧林,潘雄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5)
[8]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 钞小静,惠康.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06)
[9]中国旅游业发展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J]. 陈秀琼,黄福才. 旅游学刊. 2006(09)
[10]江苏省新型工业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 渠爱雪. 经济地理. 2006(01)
硕士论文
[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质量定量评价研究[D]. 贾海威.中国海洋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57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5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