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1 21:52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经济效益相当乐观,但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中也显现出一系列问题: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规划雷同、地方民俗特色不明显,“文化孤岛”、“文化断裂”、“飞地化”现象成为乡村旅游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乡村旅游的自组织、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等涉及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研究。“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最大的卖点这一状况在人们在狂热追求商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正在逐渐消失。乡村旅游在国内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走生态化的人与自然、文化和谐发展的之路是未来的必然选择。本论文旨在给出一种衡量乡村旅游生态成本的思路,文章就生态成本的两个方面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要素入手,考虑的因素可能不全面,但是本文的这种定量的探讨生态成本的研究方法在乡村旅游方面的提出,给乡村旅游的低碳、生态、可持续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视角。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全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并就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做了综述,最后提出了该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应...
【文章来源】: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理论研究
2.1 生态化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定义
2.1.1 生态化的定义
2.1.2 生态化乡村旅游组织形式
2.2 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分类
2.3 各种模式的概念、基本特点及优劣势
2.3.1 基层组织主导形式
2.3.2 专业合作组织主导形式
2.3.3 混合制主导形式(股份制合作主导形式)
3 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生态成本分析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生态成本理论及其评述:分析工具的简要说明
3.1.1 生态成本的提出
3.1.2 生态成本的构成及其分析
3.1.3 生态成本的成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3.2 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生态成本分析
3.2.1 基层组织形式下的生态成本分析
3.2.2 专业组织形式下的生态成本分析
3.2.3 混合制组织形式下的生态成本分析
3.3 乡村旅游生态成本指标体系的确定
3.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3.3.2 生态成本评价体系的构成因素的确定
3.3.3 生态成本评价体系的确定
4 生态化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方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4.1 模糊数学评判法概述
4.1.1 确定评价对象、因素与评语
4.1.2 权重的确定
4.1.3 单因素评判
4.1.4 综合评判
4.2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的应用——长寿区石堰镇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
4.2.1 长寿区石堰镇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4.2.2 长寿区石堰镇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
5 基于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选择的建议
5.1 教育增权
5.1.1 旅游知识的教育
5.1.2 传统文化价值的教育
5.2 制度增权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贡献、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6.2.1 本研究的贡献
6.2.2 本文的局限性
6.2.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问卷1
附件2:问卷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 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 旅游科学. 2009(04)
[2]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探讨[J]. 刘晗,周玲强,李会玲. 商业时代. 2008(34)
[3]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 左冰,保继刚. 旅游学刊. 2008(04)
[4]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分析[J]. 黄烈生,张丹.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02)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黎洁,刘俊,李明明. 商场现代化. 2007(06)
[6]可持续发展成本理论刍议[J]. 陈明坤. 企业经济. 2006(10)
[7]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J]. 王玲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8]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刘德谦. 旅游学刊. 2006(03)
[9]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戴斌,周晓歌,梁壮平.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10]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罗平,和少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博士论文
[1]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 潘顺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王继庆.东北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和谐社会的组织与自组织分析[D]. 刁伟涛.山东大学 2006
[2]福州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研究[D]. 陈燕芳.福建农林大学 2006
[3]乡村旅游运营机制研究[D]. 卢杨.东北财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59932
【文章来源】: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理论研究
2.1 生态化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定义
2.1.1 生态化的定义
2.1.2 生态化乡村旅游组织形式
2.2 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分类
2.3 各种模式的概念、基本特点及优劣势
2.3.1 基层组织主导形式
2.3.2 专业合作组织主导形式
2.3.3 混合制主导形式(股份制合作主导形式)
3 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生态成本分析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生态成本理论及其评述:分析工具的简要说明
3.1.1 生态成本的提出
3.1.2 生态成本的构成及其分析
3.1.3 生态成本的成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3.2 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生态成本分析
3.2.1 基层组织形式下的生态成本分析
3.2.2 专业组织形式下的生态成本分析
3.2.3 混合制组织形式下的生态成本分析
3.3 乡村旅游生态成本指标体系的确定
3.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3.3.2 生态成本评价体系的构成因素的确定
3.3.3 生态成本评价体系的确定
4 生态化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方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4.1 模糊数学评判法概述
4.1.1 确定评价对象、因素与评语
4.1.2 权重的确定
4.1.3 单因素评判
4.1.4 综合评判
4.2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的应用——长寿区石堰镇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
4.2.1 长寿区石堰镇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4.2.2 长寿区石堰镇乡村旅游组织形式的选择
5 基于生态化的乡村旅游组织形式选择的建议
5.1 教育增权
5.1.1 旅游知识的教育
5.1.2 传统文化价值的教育
5.2 制度增权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研究的贡献、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6.2.1 本研究的贡献
6.2.2 本文的局限性
6.2.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问卷1
附件2:问卷2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J]. 周永广,姜佳将,王晓平. 旅游科学. 2009(04)
[2]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组织模式探讨[J]. 刘晗,周玲强,李会玲. 商业时代. 2008(34)
[3]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 左冰,保继刚. 旅游学刊. 2008(04)
[4]煤炭企业生态环境成本分析[J]. 黄烈生,张丹.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8(02)
[5]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黎洁,刘俊,李明明. 商场现代化. 2007(06)
[6]可持续发展成本理论刍议[J]. 陈明坤. 企业经济. 2006(10)
[7]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框架[J]. 王玲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8]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刘德谦. 旅游学刊. 2006(03)
[9]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 戴斌,周晓歌,梁壮平.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10]旅游开发进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 罗平,和少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1)
博士论文
[1]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 潘顺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王继庆.东北林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和谐社会的组织与自组织分析[D]. 刁伟涛.山东大学 2006
[2]福州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研究[D]. 陈燕芳.福建农林大学 2006
[3]乡村旅游运营机制研究[D]. 卢杨.东北财经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59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25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