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7 03:21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形式,近些年在我国各地呈现迅速扩展的发展态势。据测算,2006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600万人。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乡村旅游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被证实对当地经济有较好推动和贡献,曾一度成为"拯救乡村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经济变革和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且世界各国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的确可以而且正在成为发展的有效推动力量,在今天中国乡村变革和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和新途径,是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最完整、最典型和最内在的体现。虽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强劲,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产品同质化和低质化问题、公地悲剧问题、社区授权问题、非本土化问题、利益分配问题、经济漏损问题等等,具体表现为生态和人文环境退化、社区内外矛盾和冲突不断。现实启示我们,由乡村旅游引发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环境问题需要新思维、新管理及新手段来解决。在此背景下,论文...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一体化乡村旅游研究


生态旅游系统中各受益者责任的共生1.3.3.2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构成的研究状况

矩阵图,有向图,目标集,公共目标


1iG 非空时,即 n 个利益相关者至少有一个公共目标。 时,如果isg 影响jtg ,就记作isg →jtg ,在目标图上画一条有向能够互相影响的目标才是公共目标,而目标会影响矩阵:中:1 为正影响;0 为无关;-1 为冲突。iGjGisgjtg(1,0) (-1,1)… (1,1)

公共目标,目标分解,利益相关者合作


图 6-2 目标分解集成iG ∩jG ≠ φ ,而ni =1IiG =φ ;即有某两个组织有公共目标,但 n 个以分解成上述两种情形去处理。标可达矩阵的分析,可以逐步找出非完全利益群体的公共目标(从冲突或无关目标系列中发现进一步协调的可能性(对应于元况下,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目标,包括经济利益目标生态环境利益目标等。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乡村旅游利益相关注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寻求公共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变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模式游利益相关者合作的目的是增加各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增强获得是靠各利益群体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来把蛋糕做得更大。但是者间如何公平合理地分蛋糕,将会直接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J]. 乔磊.  新疆社会科学. 2010(05)
[2]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 张碧星,赵瑞.  宜春学院学报. 2010(03)
[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福建省乡村旅游角色定位[J]. 席文,郑耀星.  台湾农业探索. 2009(06)
[4]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程增建,王金叶.  乡镇经济. 2009(05)
[5]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探析——以浙江仙居公盂岩为例[J]. 胡江川.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3)
[6]辽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J]. 张岩.  农业经济. 2008(08)
[7]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贵州天龙屯堡“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例[J]. 陈志永,李乐京,梁涛.  经济问题探索. 2008(07)
[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为例[J]. 陈友军,周国忠.  生态经济. 2008(05)
[9]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J]. 郑凤萍,王秋菊,阎晶,李艳秋.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8(03)
[10]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属性、政府责任与财政支持研究[J]. 单新萍,魏小安.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02)

博士论文
[1]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 潘顺安.东北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 陈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
[2]博弈视角的乡村旅游治理研究[D]. 李秋成.山东大学 2009
[3]乡村旅游开发的社区影响研究[D]. 于静静.山东大学 2008
[4]北京门头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文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
[5]基于态度感知的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郎富平.浙江大学 2006
[6]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 黄海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
[7]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肖湘君.湘潭大学 2006
[8]区域文化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艳丽.上海师范大学 2005
[9]阳朔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陆宝福.广西师范大学 2005
[10]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制度分析[D]. 胡杨.西北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326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26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1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