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线路为基础的游憩网络构建 ——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08 04:17
在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游憩网络品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发挥游憩网络的最大化作用,避免单纯风景点的堆砌是游憩网络构建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游憩网络最终要与市场行为相对接,发挥游憩网络的作用其实就是其使用方式的最优化,所谓最优化就是指游客游憩体验的最大满意度。由于游憩网络构建是一个多要素、多结构、组织关系复杂的整体,所以在构建过程中需要内核指导和构建线索,文化线路可以作为游憩网络构建的内在指导。首先,论文以文化线路为出发点,通过对文化线路、游憩网络的概念、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现状及发展的综述,得出了以文化线路为导向的游憩网络构建的研究内容和游憩网络构建在国内外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文化线路的研究理论,并从中提取与游憩网络构建相关的研究理论:整体研究理论,动态研究理论和多维研究理论。再次,论文在前文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对以文化线路为基础的游憩网络构建思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整体性、动态性和多维度为构建原则,以分析景区概况,确定构建目标;结合构建目标,选择构建要素;筛选构建目标点,构建游憩网络局部;与市场行为对接,构建游憩网络为构建策略。根据游客游憩活动的先后顺序...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土地利用现状图
究分析得出的各层网络进行综合叠加。利用网络间的基本并排”空间关系的指导下进行协调和叠加。叠加的过程现了无法继续叠加的冲突,那么通过协调会产生多种组织可由当地规划专家、管理者、当地市民和游客共同决定具图(图 2.3)是俞孔坚等对石花洞风景旅游区景观网络育规划方案)。图 2.2 景观网络构建与组织的规划概念图2 Concept Map of Landscape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源: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风景名胜区生态规划探讨)
过案例的学习发现,俞孔坚等人对石花洞风景旅游区景观网络规划概很严谨,但是研究过程中在各网络之间的组织关系确定时加入主观判成景区景观网络构建方案繁杂多解。该研究区别于单纯风景点堆砌式建方法,但在研究过程中仍旧缺乏构建指导和线索。2) 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型游憩网络的构建庆市大渡口区生态游憩网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景观游憩资源的划和自然空间的自然整合。通过对景区内游憩资源的整理,提出了要节点的现代功能定位-廊道连接( 文化廊、绿化廊、视线廊)-生态路线(图 2.4)。重庆市大渡口通过对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旅游规划图 2.3 一种保育规划方案Fig 2.2 A conservation planning scheme图片来源: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生态规划探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CVM的青海湖旅游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J]. 徐亚丹,陈瑾妍,张玉钧.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2)
[2]文化线路的概念比较——UNESCO WHC、ICOMOS、EICR相关理念的不同[J]. 郭璇,杨浩祥.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2)
[3]文化线路与“一带一路”[J]. 阮仪三. 中国名城. 2015(05)
[4]基于文化线路的绿道选线规划研究——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为例[J]. 吴佳雨,周盼,杜雁.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4)
[5]文化线路与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J]. 王丽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7)
[6]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 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 人文地理. 2009(03)
[7]价值评估、文化线路和大运河保护[J]. 阮仪三,丁援. 中国名城. 2008(01)
[8]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 单霁翔. 南方文物. 2006(03)
[9]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J]. 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 城市规划学刊. 2005(03)
[10]世界游憩产业发展的现代特征[J]. 王庆生. 中州大学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城郊游憩绿道网络构建研究[D]. 郑超.浙江农林大学 2015
[2]基于“文化线路”思想的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更新策略研究[D]. 肖洪未.重庆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29209
【文章来源】: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土地利用现状图
究分析得出的各层网络进行综合叠加。利用网络间的基本并排”空间关系的指导下进行协调和叠加。叠加的过程现了无法继续叠加的冲突,那么通过协调会产生多种组织可由当地规划专家、管理者、当地市民和游客共同决定具图(图 2.3)是俞孔坚等对石花洞风景旅游区景观网络育规划方案)。图 2.2 景观网络构建与组织的规划概念图2 Concept Map of Landscape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Organization源: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风景名胜区生态规划探讨)
过案例的学习发现,俞孔坚等人对石花洞风景旅游区景观网络规划概很严谨,但是研究过程中在各网络之间的组织关系确定时加入主观判成景区景观网络构建方案繁杂多解。该研究区别于单纯风景点堆砌式建方法,但在研究过程中仍旧缺乏构建指导和线索。2) 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型游憩网络的构建庆市大渡口区生态游憩网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景观游憩资源的划和自然空间的自然整合。通过对景区内游憩资源的整理,提出了要节点的现代功能定位-廊道连接( 文化廊、绿化廊、视线廊)-生态路线(图 2.4)。重庆市大渡口通过对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旅游规划图 2.3 一种保育规划方案Fig 2.2 A conservation planning scheme图片来源: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生态规划探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CVM的青海湖旅游区生态系统美学价值评估[J]. 徐亚丹,陈瑾妍,张玉钧.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02)
[2]文化线路的概念比较——UNESCO WHC、ICOMOS、EICR相关理念的不同[J]. 郭璇,杨浩祥.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02)
[3]文化线路与“一带一路”[J]. 阮仪三. 中国名城. 2015(05)
[4]基于文化线路的绿道选线规划研究——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为例[J]. 吴佳雨,周盼,杜雁. 城市发展研究. 2013(04)
[5]文化线路与滇藏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J]. 王丽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0(07)
[6]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 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 人文地理. 2009(03)
[7]价值评估、文化线路和大运河保护[J]. 阮仪三,丁援. 中国名城. 2008(01)
[8]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J]. 单霁翔. 南方文物. 2006(03)
[9]景观网络的构建与组织——石花洞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探讨[J]. 俞孔坚,黄刚,李迪华,刘海龙. 城市规划学刊. 2005(03)
[10]世界游憩产业发展的现代特征[J]. 王庆生. 中州大学学报. 2005(01)
硕士论文
[1]城郊游憩绿道网络构建研究[D]. 郑超.浙江农林大学 2015
[2]基于“文化线路”思想的城市老旧居住社区更新策略研究[D]. 肖洪未.重庆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329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29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