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春秋战国玉器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31 21:27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开采和使用玉石最早的国家,从新石器时期“玉石分家”开始,玉器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更是几千年的历史长河的见证者。正是这样融合了物质与精神及多种品格的独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玉器,有的静静地倚卧在博物馆里,为我们揭开历史迷雾;有的还长眠地下,等待我们发掘邂逅。直至今日,人们已淡忘了原凝聚于玉器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巫觋文化也从狰狞的兽面纹中慢慢消散。鉴于春秋战国时期特殊,本文先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分析春秋战国玉器大发展的原因,系统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及春秋战国墓葬考古发掘综述。重点分析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两大时期考古发掘所出土的玉器,研究其造型、纹饰、形制及加工工艺,通过对比研究春秋战国玉器的发展。再通过春秋战国墓葬个案研究,进一步证实研究结果。最后站在中国玉器发展史的长河里,研究分析春秋战国玉器的历史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春秋玉器和战国玉器的研究对比,从纹样、造型、玉石材质、琢玉工艺逐项深入分析,揭示春秋战国玉器的演变过程。以及春秋战国玉器对于整一玉器发展史的作用,为现代玉雕行业在造型、纹饰及形制设计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春秋战国玉器研究


春秋早期玉器(季子杰整理)

玉器,柄形


边缘有凹刻槽,以左右两侧斜边最为明显,表面饰有双勾阴刻线纹饰,中部似为一兽面形象。(图2-2:5)Ⅱ式器体中间呈三角形凸起,三条边缘都有成对小穿孔。(图 2-2:6)按现有馆藏玉器中,有与此相似的,是中间三角形凸呈透雕的兽形云纹牌饰。4)圆形透雕玉牌饰器型为圆形,器体较厚,石质。形制似龙形,龙身呈蜷曲状,表面饰有双勾阴刻线纹。该玉器出土于河南上村岭虢国墓(图 2-2:7),据考古报告记述,出土时位于死者的腰间,故定义为腰带饰。另外海外博物馆有一馆藏玉器,与此甚是相似。(图 2-2:8)(四) 玉柄形器玉柄形器始见于新石器石器,夏代为国之重器,少见与春秋时期,为西周遗物。河南平顶山应国侯墓出土(图 2-2:9),考古发掘铭文研究表明,其来源为西周王室赏赐,标志着墓主人与众不同的特殊身份地位。河南登封告成郑国墓出土(图 2-2:10),墓主人是郑伯公子子耳,春秋早期曾入为王室卿士,柄形器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墓主人为郑国贵族嫡系子弟。(五) 玉环《尔雅·释器》[49]:“好倍肉

玉器,兽面纹,凸齿


图 2-3 春秋中期玉器(季子杰整理)1 玉人首 2 人首环 3-10 虎形佩(3 随县季氏梁古墓,4 侯马上马村 M13,其余出自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4) 兽面纹佩春秋中期出土的兽面纹佩数量众多,但器型大小各异,所饰纹饰或繁或简,差别较大。大部分兽面纹佩器体上端及左右两侧边缘都有凹口或凸齿存在,仅少数左右是两侧边缘斜直。经整理研究,将出土的兽面佩饰细以下分为七种形式。Ⅰ式呈上大下小的梯形,器体上端及左右两侧边缘均有凸齿。主体兽面纹由双勾阴刻夔龙纹组成,布满纹饰极富装饰性,以致于兽面纹难于辨识。(图 2-4:1)Ⅱ式上半部饰以蟠虺纹,下半部雕有一兽面,用阴刻线饰眼、口、眉。(图2-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洛阳体育场路东周墓发掘简报[J]. 刘富良,安亚伟,尚巧云,胡小宝,胡瑞,高向楠,高虎.  文物. 2011(05)
[2]陕西出土的古代玉器——春秋战国篇[J]. 刘云辉.  四川文物. 2010(05)
[3]古人玉器仿古,重在承古新雕[J]. 贾嘉.  艺术市场. 2009(11)
[4]仿古玉与清宫旧藏明代仿古玉器[J]. 张广文.  紫禁城. 2008(12)
[5]拂去千年积尘——山西定襄县中霍东周墓发掘纪实[J]. 田雷.  文物天地. 1997(01)
[6]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J]. 徐天进,孟跃虎,李夏廷,张奎.  文物. 1995(07)
[7]东周中原玉器的发现与研究[J]. 曲石.  中原文物. 1991(04)
[8]山西临猗县程村两座东周墓[J]. 赵慧民,李百勤,李春喜.  考古. 1991(11)
[9]两周玉器[J]. 曲石.  考古学集刊. 1991 (00)
[10]山西潞城县潞河东周、汉墓[J]. 侯艮枝.  考古. 1990(11)

硕士论文
[1]战国时期楚国组玉佩研究[D]. 罗丹.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16



本文编号:3375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75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f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