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云南新平花腰傣花街节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4 21:13
  本课题是把生活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中段、红河上游因本民族女性腰缠五彩斑斓的彩带而得名的傣族支系之一的花腰傣作为研究主体,将因在节日中少男少女们具有的独特地谈情说爱方式而享有“东方情人节”美誉的花腰傣传统节日——花街节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属于对一个民族节日全方位研究,展示出的是一个民族节日全景式的面貌。以往人们是通过自然来创造文化,而现在的人们则是通过“文化”来“重构文化”。笔者的本意是要考察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花腰傣族群的传统民间节日——花街节,但看到的却是一种新的,被重新建构着的民间节日文化的再生。近年来,作为本文的研究个案新平花腰傣节日之一的“花街节”,又称“赶花街”、“东方情人节”,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搏击中脱颖而出,立足新平、走进玉溪、迈向昆明乃至蜚声海内外,不仅成为了普及“地方性知识”、强化区域文化特色及认同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作为市场经济下文化传承和再生过程中的一朵“奇葩”早已被看作是“文化多样”诉求中民族文化利用的一根标杆而闻名于世。因此,借助历史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参与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手段,采用横向和纵向相融合的分析策略,利用“深描”和“复调”相结合的研究技术,把...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5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与问题的确定
        一、研究的问题
        二、问题的确定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核心理论分析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的核心理论分析
    第三节 选题的相关研究动态
        一、有关傣族历史与文化方面的研究
        二、有关花腰傣和花街节的研究
        三、有关民俗理论和节日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及重难点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文化空间与个案背景:花街节文化的生存域描述
    第一节 花街节文化存在的空间研究
        一、人类学与民族学的空间研究
        二、花街节存在的空间域
    第二节 花街节存在地区的历史沿革和生态环境
        一、花街节存在地区的历史沿革
        二、花街节存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第三节 花街节存在地区的文化背景
        一、花街节存在地区的民族多元与文化多样
        二、族际间文化关系分析
第三章 历史中的文化记忆:花街节文化溯源及文化特质分析
    第一节 花腰傣民族及其文化溯源
        一、傣族先民的族称及民族特征
        二、花腰傣族的形成历史及文化特色
    第二节 花街节文化溯源
        一、神话传说中的花街节来历
        二、花街节形成原因分析
        三、花街节产生时间认定
    第三节 花街节文化特质分析
第四章 记忆中的文化表述:仪式中的花街节
    第一节 节日的时间与地点
        一、节日的时间与地点
        二、时间和地点的特征
    第二节 仪式前的准备
        一、节日前的物质准备
        二、节日前的情感准备
    第三节 花街节活动的规约与原则
        一、“水牛是水牛,黄牛是黄牛”的婚配原则
        二、“细腰蜂到远处觅食,好姑娘不嫁到远方”婚配范围
        三、参加原则和参与方式
    第四节 花街节的仪式进程
        一、漠沙花街节的仪式过程
        二、戛洒花街节的仪式过程
    第五节 花街节仪式后的婚俗进程以及变换
    第六节 支配性象征符号分析
        一、花街节仪式中的支配性象征符号
        二、支配性象征符号的意义分析
    第七节 花街节仪式的深层解读
        一、花街节仪式的社会情景分析
        二、花街节仪式的意义分析
        三、花街节的仪式特点分析
第五章 特殊境遇下的文化“归隐”:文革前后的花街节
    第一节 文革前后花街节“缺失”的时代背景
        一、花街节“缺失”的时代大背景
        二、花街节“缺失”的具体背景和原因
    第二节 花街节“缺失”后花腰傣婚俗的变迁
    第三节 花街节“缺失”后花腰傣的节日和风俗
第六章 现时代的文化复活:文化表征中的花街节
    第一节 花街节在民间的复活
        一、花街节在民间复活的动力
        二、花街节在民间复活的表现形式
        三、对民间复活的花街节发生作用机制的分析
    第二节 国家征用花街节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总体发展脉络
        二、花街节被国家征用的原因分析
        三、戛洒形神各异的两个花街节分析
        四、漠沙民间与政府两个花街节的“合二为一”
        五、腰街南碱傣卡花街节的增生
        六、花街节背后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第三节 从仪式到展演:文化表征过程中的花街节
        一、表征中的花街节文本呈现
        二、花街节节日模式化分析
    第四节 花街节文化表征中的诗学
        一、表征中的诗学与政治学的形成
        二、花街节文化建构的方式
        三、花街节文化建构的理念根基
        四、花街节文化建构的意义解释
    第五节 花街节文化表征中的政治学
        一、花街节文化表征中的各种符号权力分析
        二、各种符号权力间的关系分析
        三、鸡枞帽下的博弈
第七章 文化地位与文化保护:作为标志性文化和非物质遗产的花街节
    第一节 作为花腰傣标志性文化的花街节
        一、标志性文化的定义及确认标准
        二、作为花腰傣标志性文化的花街节
    第二节 作为标志性文化的花街节对当地社会所起的作用
        一、花街节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花街节对当地文化的带动作用
        三、花街节对当地社会进步的引导作用
    第三节 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视域下的花街节
        一、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二、非物质遗产视域下的花街节
    第四节 花街节的“申遗”工作
        一、“申遗”前的花街节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
        二、“申遗”的失败及其引起的反思
第八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历史、文化与权力
    第二节 文化变迁与“阴性书写”
    第三节 文化变迁的辩证法
    第四节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由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腰街南碱傣族文化生态村2005年花街节活动方案
附录二 漠沙镇2007年花街节策划方案
附录三 戛洒镇2008年花腰傣“花街”文化旅游节实施方案
附录四 针对传统花街节所进行的群体访谈实录(傣洒支系)
附录五 针对传统花街节所进行的群体访谈实录(傣雅支系)
附录六 针对传统花街节所进行的个体访谈实录
附录七 针对现代花街节所进行的个体访谈实录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意义阐释——以大沐浴为例[J]. 魏美仙.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01)
[2]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文本建构与解读——以云南新平县大沐浴村为例[J]. 魏美仙.  思想战线. 2008(02)
[3]“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 刘铁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4]民族志方法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J]. 王建民.  思想战线. 2005(05)
[5]民族村寨文化的现代建构[J]. 施惟达.  民族艺术. 2004(04)
[6]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文化”[J]. 彭兆荣.  旅游学刊. 2004(06)
[7]表演理论与民间叙事研究[J]. 杨利慧.  民俗研究. 2004(01)
[8]新平花腰傣南碱村“傣卡”的原始宗教调查[J]. 徐菡.  民族艺术研究. 2003(04)
[9]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J]. 杨利慧,安德明.  民俗研究. 2003(01)
[10]时间、历史与记忆[J]. 黄应贵.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本文编号:3395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395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a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