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 ——以郴州市板梁古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12 14:0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标志的全球性气候变化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发生频繁,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态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21世纪以来,国外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学者对自然灾害下的恢复力概念体系展开研究,并相继在国家和区域尺度上开展了气候变化下的农业、林业、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恢复力评价。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我国气候变化恢复力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气候变化恢复力概念体系研究的综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对于气候变化下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较少。因此,开展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拓展和深化气候变化下的恢复力相关理论方法在旅游社区的应用,对于提高旅游社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实现旅游社区人地关系和谐共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旅游社区脆弱性和恢复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入手,剖析旅游社区脆弱性和恢复力的影响因子,借鉴相关的模型,建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框架,构建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郴州市板梁古村为研究的案例地,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案例地旅游社区脆弱性和恢复力实证...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气候变化与旅游研究综述
2.2 旅游社区恢复力理论基础
2.1.1 概念内涵
2.1.2 恢复力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旅游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框架
2.1.5 脆弱性与恢复力的关系
2.3 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综述
2.3.1 旅游生态-社会恢复力研究
2.3.2 国内外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
2.3.3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的选择
3.2 数据准备
3.3 层次分析法
4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
4.1 脆弱性理论评价模型—VSD评估框架
4.2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
4.3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指标权重
4.3.1 各指标层权重
4.3.2 一致性检验
4.3.3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
4.4 气候变化背景下案例地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
4.4.1 数据处理公式
4.4.2 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依据
4.4.3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指标数据
4.4.4 气候变化背景下案例地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
5.1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模型构建
5.1.1 调查样本结构分析
5.1.2 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社区恢复力公因子提取
5.1.3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恢复力指标体系构建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
5.2.1 数据处理公式
5.2.2 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指标权重
5.2.3 一致性检验
5.2.4 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
5.2.5 气候变化背景下案例地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板梁古村旅游社区制度建设,倡导社区增权
6.2.2 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6.2.3 以居民为主体,实施社区环境影响预警和评价机制
6.2.4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J]. 吴绍洪,高江波,邓浩宇,刘路路,潘韬.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1)
[2]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 郭永锐,张捷,张玉玲. 地理研究. 2018(01)
[3]基于MOA模型的武陵山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研究[J]. 王兆峰,向秋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4]国内外农户对气候变化/变异感知与适应研究[J]. 王成超,杨玉盛,庞雯,洪静,谢剑斌. 地理科学. 2017(06)
[5]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李萍,陈田,王甫园,王新歌. 地理研究. 2017(06)
[6]社区弹性概念的界定、内涵及测度[J]. 王冰,张惠,张韦. 城市问题. 2016(06)
[7]旅游社区增权理论研究综述[J]. 丁敏,李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8]气候变化对成都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J]. 刘俊,李云云,刘浩龙,葛全胜,戴君虎. 地理研究. 2016(03)
[9]滨海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与实践[J]. 朱璇,刘明.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01)
[10]农业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 李晓,周丁扬. 资源科学. 2015(09)
博士论文
[1]恢复力视角下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适应[D]. 温晓金.西北大学 2017
[2]天池博格达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D]. 赵直.西北大学 2014
[3]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 陈娅玲.西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D]. 李能斌.华侨大学 2017
[2]基于DPSIR结构模型的唐十八陵大遗址区的社区恢复力研究[D]. 张璐.西北大学 2016
[3]民族旅游社区多群体地方感知与意义空间构成[D]. 高艳.陕西师范大学 2016
[4]郴州板梁等古村落水系对当地村镇水系设计的启示[D]. 王晓芳.湖南师范大学 2015
[5]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障碍因素探究[D]. 刘英明.山东大学 2015
[6]湘南板梁古村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研究[D]. 周婧.中南大学 2013
[7]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D]. 郑虎.华侨大学 2013
[8]减灾型社区脆弱性研究[D]. 郭振芳.兰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91064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气候变化与旅游研究综述
2.2 旅游社区恢复力理论基础
2.1.1 概念内涵
2.1.2 恢复力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旅游区域适应气候变化框架
2.1.5 脆弱性与恢复力的关系
2.3 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综述
2.3.1 旅游生态-社会恢复力研究
2.3.2 国内外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
2.3.3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案例地的选择
3.2 数据准备
3.3 层次分析法
4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
4.1 脆弱性理论评价模型—VSD评估框架
4.2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体系构建
4.3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指标权重
4.3.1 各指标层权重
4.3.2 一致性检验
4.3.3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
4.4 气候变化背景下案例地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
4.4.1 数据处理公式
4.4.2 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依据
4.4.3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指标数据
4.4.4 气候变化背景下案例地旅游社区脆弱性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
5.1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模型构建
5.1.1 调查样本结构分析
5.1.2 基于居民感知的旅游社区恢复力公因子提取
5.1.3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恢复力指标体系构建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
5.2.1 数据处理公式
5.2.2 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指标权重
5.2.3 一致性检验
5.2.4 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
5.2.5 气候变化背景下案例地旅游社区恢复力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完善板梁古村旅游社区制度建设,倡导社区增权
6.2.2 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6.2.3 以居民为主体,实施社区环境影响预警和评价机制
6.2.4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J]. 吴绍洪,高江波,邓浩宇,刘路路,潘韬.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1)
[2]旅游目的地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J]. 郭永锐,张捷,张玉玲. 地理研究. 2018(01)
[3]基于MOA模型的武陵山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扶贫研究[J]. 王兆峰,向秋霜.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6)
[4]国内外农户对气候变化/变异感知与适应研究[J]. 王成超,杨玉盛,庞雯,洪静,谢剑斌. 地理科学. 2017(06)
[5]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李萍,陈田,王甫园,王新歌. 地理研究. 2017(06)
[6]社区弹性概念的界定、内涵及测度[J]. 王冰,张惠,张韦. 城市问题. 2016(06)
[7]旅游社区增权理论研究综述[J]. 丁敏,李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8]气候变化对成都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与人类适应行为[J]. 刘俊,李云云,刘浩龙,葛全胜,戴君虎. 地理研究. 2016(03)
[9]滨海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与实践[J]. 朱璇,刘明.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6(01)
[10]农业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 李晓,周丁扬. 资源科学. 2015(09)
博士论文
[1]恢复力视角下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其适应[D]. 温晓金.西北大学 2017
[2]天池博格达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机制及调控对策研究[D]. 赵直.西北大学 2014
[3]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 陈娅玲.西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海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D]. 李能斌.华侨大学 2017
[2]基于DPSIR结构模型的唐十八陵大遗址区的社区恢复力研究[D]. 张璐.西北大学 2016
[3]民族旅游社区多群体地方感知与意义空间构成[D]. 高艳.陕西师范大学 2016
[4]郴州板梁等古村落水系对当地村镇水系设计的启示[D]. 王晓芳.湖南师范大学 2015
[5]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障碍因素探究[D]. 刘英明.山东大学 2015
[6]湘南板梁古村传统民居生态策略研究[D]. 周婧.中南大学 2013
[7]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研究[D]. 郑虎.华侨大学 2013
[8]减灾型社区脆弱性研究[D]. 郭振芳.兰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491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3491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