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池州的相关旅游策略论述(2)

发布时间:2014-07-24 11:30

  三是狠抓生态资源的培育和保护。通过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社会造林的积极性,实施重点工程造林、加强生态林建设和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等措施,积极培育生态资源。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和兴修水利,把一个山川秀美、富饶美丽的新池州展现在世人面前。

  四是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以农业产业化调整发展为龙头,以农村环境整治为基础,加快绿化、美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和太阳能,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把池州农村建成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新农村。

  (二)围绕打好“九华牌”,充分发挥九华山的龙头带动作用,着力把池州建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九华山是安徽“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入口和主景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空、铁交通便捷。如何充分发挥九华山的龙头带动作用,把池州建成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突出九华山的龙头带动作用。首先,要做强做大九华山这个“龙头”。要充分发挥佛教文化、旅游文化的优势,以九华大愿文化园开园为契机,加大山上核心景区管理建设力度,积极拓展核心景区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九华山的旅游容量和服务水平。其次,要强化对市、区、县旅游的带动作用。政府要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好几条贯穿全境的精品旅游、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精心安排景点的重点开发、特色开发和互补性开发,形成以景点带动整个池州消费市场、休闲娱乐市场、餐饮市场、养生市场的良好局面。再次,要强化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建议政府把发展旅游与现代农业、生态工业等结合起来,打造品牌,挖掘特色,既让旅游做到淡季不淡,也能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二是推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深入挖掘、收集、开发九华山的佛教文化资源,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开发佛文化与养生文化、佛文化与生态文化、佛文化与地域文化、佛文化与休闲文化、佛文化与农耕文化等系列品牌,全面推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实现单一观光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进一步塑造“休闲池州、礼佛九华”的旅游主体形象,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将九华山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国际性佛教道场,将池州打造成为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三是深化全市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改革。建议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池州旅游市场的全面合作和竞争,以九华山旅游股份集团为龙头,实现全市各景点资源参股、合作的企业化经营模式,笔耕论文新浪博客,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协调和服务。

  四是引进高层次旅游开发和管理人才。建议出台奖励扶持政策,高薪聘请旅游方面的高级人才来池州工作,鼓励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池州就业,并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围绕打好“长江牌”,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着力把池州建设成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如何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挖掘长江黄金水道的经济价值,把池州建设成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岸线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严格按照《池州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入竞争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来配置岸线资源,形成岸线资源使用的有序竞争局面,促进全市岸线资源科学、合理、高效利用。

  二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成为首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机遇,利用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集中连片发展工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沿江工业走廊,使池州的产业体系成为皖江经济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是大力发展港口经济。要确立“港口城市”

  地位,着力发展大港口、大物流,做大做强公用港口,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推动集约化经营,有效和显着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要发展一批与港口密切相关的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港口经济,建设临港产业区,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强港口基础实施建设,清理长江河道,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物流园区建设等相关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四是着力发展沿江旅游。首先,要加强池州主城区沿江地带建设。专业设计沿江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建造特色沿江景点,将主城区沿江地带打造成市民休闲、娱乐的观光带和展示池州形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其次,要合理开发旅游线路,并将沿江旅游纳入到全市的大旅游发展规划中去,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壮大旅游经济。再次,要加强全市沿江一带的环境整治和污染治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面提升池州对外形象。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48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4898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7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