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旅游意愿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蒙古国旅游目的地形象对游客旅游意愿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游牧文化 目的地品牌 目的地营销 目的地形象 旅游意愿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各地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对于—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当地带来可观的收入。旅游目的地突出当地的民族和文化特征,是吸引游客来到当地旅游的关键。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工程,需要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当地居民统筹组织,协调配合。目的地形象、目的地营销与品牌的概念是紧密联系的。任何目的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营销活动来影响潜在游客的旅游决策和选择。虽然旅游目的地营销者不可能影响到形象形成的所有方面,但他们努力尝试从战略上建立和加强目的地形象,并通过传播强烈的目的地品牌来改变他们的目的地的形象。因此,形象研究被认为是营销和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对目的地的形象都是相同的,个人、文化和心理的因素都会影响游客对目的地形象的感知。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从DMO (Destination Management/Marketing Organization,目的地管理/营销组织)的角度来确定和探索游牧文化对旅游目的地营销和品牌的影响关系。从这个方面来看,本研究旨在DMO应该如何制定与个人市场和文化相适应的一致的、标准化的营销策略。通过大量文献研究,针对蒙古国旅游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本文在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蒙古国旅游意愿影响机制模型。随后,作者选取成熟的量表发展成问卷,通过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收集一手数据,然后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模型和假设。结果表明,区域形象、旅游目的地知名度和旅游目的地形象是营销策略成功实施的基础,随着竞争力的不断加剧,形象是旅游目的地区别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因此,目的地营销组织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全球化整体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确定一个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利于当地游牧民族的发展方向。蒙古国的DMOs应该加强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调合作,共同打造主题公园等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关键词】:游牧文化 目的地品牌 目的地营销 目的地形象 旅游意愿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3.11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1章 导论11-17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11-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14-15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5-17
- 第2章 文献综述17-36
- 2.1 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相关研究17-22
- 2.2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相关研究22-25
- 2.3 旅游目的地营销的相关研究25-30
- 2.4 本土旅游业的相关研究30-34
- 2.5 旅游意愿的相关研究34-36
- 第3章 蒙古国的旅游目的地营销36-45
- 3.1 蒙古旅游业的发展36-38
- 3.2 “自然游牧”品牌38-40
- 3.3 游牧文化在蒙古旅游业中的作用40-45
- 第4章 蒙古国旅游意愿的实证研究45-57
- 4.1 假设提出与模型构建45-46
- 4.2 变量的定义和测量46-49
-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49-52
- 4.4 信度和效度检验52-55
- 4.5 回归分析55-57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57-61
- 5.1 研究结论57-58
- 5.2 管理启示58-59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59-61
- 参考文献61-67
- 附录67-72
- 致谢72-73
- 附件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斌,赵新元;发展朝阳旅游,迎接旅游朝阳——我国学生旅游概况及对策[J];社会科学家;2000年04期
2 邓祝仁;教育与旅游的打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王g┦糠锰竅J];社会科学家;2002年02期
3 李月兰,赖富强;论情景化旅游[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11期
4 林茂;红色旅游热的冷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5 谢彦君;彭丹;;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旅游科学;2005年06期
6 杨玲;对当前科技旅游热的冷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伍海琳;;论旅游体验[J];经济师;2006年01期
8 谢彦君;谢中田;;现象世界的旅游体验:旅游世界与生活世界[J];旅游学刊;2006年04期
9 崔玲萍;;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6年15期
10 李荣;周其楼;;浅议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6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本涛;;旅游情感新论[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谢春山;;试论旅游的本质及特征[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耿庆汇;;旅游生态系统及其平衡与调控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阚耀平;高鹏;;乡村旅游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5 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勾四清;;海南旅游商品组合开发的三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7 李发永;;我省旅游购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下)[C];2011年
8 肖升;王悦;;论旅游体验营销[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少敏;;关于延安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A];华圣文化——延安红色旅游与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6年
10 黄璜;;“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我国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鹰;生态文明与旅游价值观的重建(十)[N];江南游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玲;酷讯:“旅游体验师”传递观察和感悟[N];中国旅游报;2011年
3 赵珊 邹雅筠;旅游体验师中国第一美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琼北旅游合作组织工作办公室 于济东;用文化提升琼北旅游软实力[N];海南日报;2012年
5 记者 冯涛;打造露营旅游新亮点[N];云南政协报;2013年
6 张凡;先旅游后付款,能行吗?[N];中国旅游报;2013年
7 白四座;唤起国民旅游意识是根本[N];中国旅游报;2013年
8 郑健阳;高端旅游:向强化体验发力[N];中国贸易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孙敏;加强旅游培训 提升旅游体验[N];桂林日报;2013年
10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魏小安 记录整理 本报记者 沈仲亮;旅游研究与实践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张宝;旅游出行决策支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石美玉;中国旅游购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谢彦君;旅游体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4 王凯;跨界旅游目的地整合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玉成;唐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朱璇;背包旅游:基于中国案例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明媚;旅游与宗教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陈才;意象·凝视·认同[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张玲;基于知识旅游的知识转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洁;旅游体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蔚志红;山西省旅游购物体系建设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3 徐斌;旅游动机对旅游忠诚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益印;黑龙江省林海雪原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5 霍丽娟;新公共服务理论视角下的西安市旅游公共服务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6 朱新杰;产业融合背景下辽宁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7 袁琳琳;山东省旅游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8 卢俏柔;旅游小镇的形态保护与更新策略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肖珩;大学生乡村旅游期望构成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10 谢鹏飞;途牛旅游网微博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72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572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