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旅游景观共现效应研究——基于官方与入境游客数字足迹的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上海旅游景观共现效应研究——基于官方与入境游客数字足迹的比较分析
【摘要】:互联网凭借其开放、交互、共享的特性使得大量旅游信息得以有效交汇,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许多旅游者通过网络发布旅游见闻、感受,在博客、微博等虚拟空间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行点评,这些以文本、图片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数字足迹",以其高互动性和透明性,影响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和选择。通过解读官方与入境游客网上发布的"数字足迹",总结二者对上海旅游景观关注的冷热与共现差异。研究发现,官方关注偏好显著表现在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较高的商业景观上,入境游客关注偏好体现在历史记忆丰富的历史景观上;上海植物园、世纪公园、中华艺术宫等非热门的旅游景观是二者的共同偏好之所在。官方与入境游客的旅游景观共现网络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入境游客网络错综复杂,官方网络共现核心突出,官方共现偏好休闲绿地建设,入境游客共现偏好历史文化风貌。最后,本文根据旅游景观的官方联动效应与入境游客互动效应将景观划分为4类,并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营销措施。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数字足迹 共现 景观 上海
【分类号】:F592.7
【正文快照】: 引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1;60.0%的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53.1%的网民认为自身比较或非常依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长根,罗先诚;谈我国旅游景观的意境追求[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11期
2 国庆文,王连富;水利旅游景观的特点[J];水利天地;2001年01期
3 衣传华;旅游景观大量重复建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03年07期
4 梁爽,邬月林,杨宏烈;广州名城旅游景观的保护与塑造[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杨宏烈,曲少杰;广州名城旅游景观的保护与塑造[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1期
6 但强;朱珠;;旅游景观内涵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王飞;;危机中的旅游景观[J];生态经济;2007年11期
8 马润花;曹艳英;陈英;;旅游景观的复古与仿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36期
9 秦瑞英;;基于旅游景观认知结构的城市旅游区景观空间配置研究——以西安旅游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8年01期
10 张丽;;谈谈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玉;;旅游景观中的植物要素[A];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C];1989年
2 孟华;;人造旅游景观建设刍议[A];区域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C];1996年
3 杨宏烈;潘广庆;;广州名城旅游景观的形象塑造[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秀芹;张松涛;赵坤华;;西双版纳州旅游景观开发战略研究[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杨颖瑜;;中国喀斯特旅游景观的分类与研究[A];全国第19届旅游地学年会暨韶关市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军;;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景观设计[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吴必虎;李咪咪;;小兴安岭风景道旅游景观评价研究[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8 龙岳林;许春英;;湖南生态旅游景观规划构想[A];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何佳梅;;泰山“影视城”旅游景观的协调性分析[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10 赖文宏;;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景观影响评价[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涛;浅论旅游景观和旅游景观学的构建[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 梁涛;旅游景观符号初探[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北京天下智扬风景文化传播机构 绍兵;乡村旅游景观的设计思路[N];中国旅游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金毛毛;努力打造旅游景观示范小城镇[N];贵阳日报;2013年
5 记者 刘新海;旅游景观与边地旅游成主话题[N];阿勒泰日报(汉);2013年
6 通讯员 杨洋;龟山镇改造升级旅游景观路[N];黄冈日报;2010年
7 ;把城市当作旅游景观打造[N];湖北日报;2013年
8 记者 杜一鸣;浑河沿岸 联袂打造旅游景观路[N];沈阳日报;2010年
9 谢在国 驻厦门记者 史蔓蓉;厦门打造高铁沿线旅游景观[N];中国旅游报;2010年
10 驻宁夏记者 王涛;宁夏巨资打造沙漠旅游景观[N];中国旅游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建设;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景观健康评价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常春勤;工矿废弃地旅游景观重建动态过程及其效应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那伟;吉林省旅游景观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倩;三国文化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白海霞;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开发的空间组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陶小亮;云南山盆系统中聚落与旅游景观布局模式[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于丽;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6 李刚;现代旅游景观设计中吉祥符号文化传达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7 李娇;蒙元文化旅游景观特色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师筱烨;废弃集装箱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改造和再利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李传英;汶川大地震后旅游景观的重构与保护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郭玲;稻作文化与旅游景观的融合[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03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60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