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基于数字足迹的重庆旅游流网络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04:43

  本文关键词:基于数字足迹的重庆旅游流网络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流 旅游数字足迹 社会网络分析 重庆


【摘要】: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高度普及,网络变得触手可及,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势头越发强劲,围绕网络诞生了大量的旅游社交平台,越来越多的游客也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搜索与分享,大量关于旅游者的游前、游中、游后信息得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交汇,这些信息承载着游客的旅游数字足迹,因此利用旅游数字足迹研究游客的交互特征和行为规律极具可行性。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归纳整理,梳理了相关理论成果,并以重庆为实证研究地,利用网络游记和照片获取旅游数字足迹,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的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体系,对重庆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月至5月和9月至10月为来渝游客出行的高峰时期;游客在重庆逗留时间为一般为3至5天;来渝游客大多偏向于1至2人的轻松自由行;游客在重庆旅游的平均花费为2375元。来渝游客常去旅游景点的前三名为洪崖洞(93.75%),磁器口(77.5%),解放碑(70.63%)。重庆旅游流网络密度为0.214,标准分割点为0.4101,整体旅游流网络密度偏低;在所选取的25个旅游节点中,一个旅游节点与其他旅游节点的平均联系数量为7.960,重庆旅游流网络中各旅游节点呈不均衡性分布;从空间趋势分析来看,东部地区程度中心性和亲近中心性表现较好,东西方向旅游节点层次分布结构比较合理,南北方向旅游节点分布比较集中;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地域特色越显著,越受游客亲睐;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高,越有可能成为核心旅游区;基础服务设施越完备越吸引游客;便捷的交通对旅游流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地理空间上越接近,旅游资源差异越大的旅游景区景点,越能相互促进;从而提出两大优化建议:一是强化旅游流三大平台的建设,提升整体网络的联系程度;二是完善旅游节点景区功能,巩固旅游发展能力。
【关键词】:旅游流 旅游数字足迹 社会网络分析 重庆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1 绪论9-20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11-12
  • 1.2.1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11
  • 1.2.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11-12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2-15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技术路线13-15
  • 1.4 研究综述15-20
  • 1.4.1 旅游数字足迹研究15-16
  • 1.4.2 旅游流研究16-18
  • 1.4.3 社会网络分析在旅游流研究中的应用18-20
  • 2 相关理论基础20-25
  • 2.1 旅游数字足迹理论20-21
  • 2.2 旅游流相关理论21-22
  • 2.2.1 旅游流概念21-22
  • 2.2.2 旅游流特征22
  • 2.3 社会网络理论22-25
  • 3 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体系的构建25-31
  • 3.1 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内涵25
  • 3.2 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思路25-26
  • 3.3 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体系26-31
  • 3.3.1 旅游节点结构评价指标27-29
  • 3.3.2 整体网络结构评价指标29-31
  • 4 案例地概况及旅游数字足迹采取31-34
  • 4.1 案例地概况31-32
  • 4.2 研究区域界定32-33
  • 4.3 旅游数字足迹采集方式33-34
  • 5 重庆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34-52
  • 5.1 数据获取34
  • 5.2 数据处理34-39
  • 5.2.1 样本特征34-37
  • 5.2.2 建立二分矩阵37-39
  • 5.3 重庆旅游节点网络特征39-47
  • 5.3.1 程度中心性41-42
  • 5.3.2 亲近中心性42-43
  • 5.3.3 中介中心性43-44
  • 5.3.4 结构洞指标44-47
  • 5.4 重庆旅游流整体网络特征47-49
  • 5.5 重庆旅游流凝聚子群分析49-50
  • 5.6 重庆旅游流网络体系整体评价50-52
  • 6 重庆旅游流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建议52-56
  • 6.1 重庆旅游流网络结构影响因素分析52-53
  • 6.2 重庆旅游流网络的优化发展建议53-56
  • 7 结论与讨论56-60
  • 7.1 研究结论56-58
  • 7.2 创新与不足58-59
  • 7.3 研究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附录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63-64
  • 附录B64-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涛;;中国国内旅游流调控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年02期

2 张佑印;顾静;马耀峰;;旅游流研究的进展、评价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3年06期

3 张海涛;;旅游流概念研究探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3期

4 李志飞;夏磊;;中国特殊时段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十一”黄金周为例[J];旅游学刊;2013年10期

5 杨森林;;论国际旅游流的动态特征[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0年02期

6 颜飞;李伟;孙晶;孙兆法;;基于旅游流视角的丽江大理旅游竞合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年03期

7 邓祖涛;周玉翠;梁滨;;武汉城市圈旅游流集聚扩散特征及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4年03期

8 马耀峰,李永军;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J];人文地理;2001年06期

9 王洁;以广深为起点的海外旅游流的流动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年05期

10 丁正山;南京国内旅游流时空演变研究[J];旅游学刊;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e,

本文编号:751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751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9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