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本文关键词:中国大陆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气候指数 气候舒适度 气候变化 气候舒适期 旅游气候学
【摘要】:旅游气候舒适度是衡量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热舒适与否的指标,该类指标从气候学的角度选取了影响旅游舒适感的几个主要气象参数(温度、湿度、降水、日照、风速等)来对某一地区的旅游气候进行评价。某地的旅游气候舒适与否是影响旅游者旅游决策和旅游体验的重要因子,也是影响旅游流的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国内衡量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指标还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方法,多引用气候舒适度指标的衡量方法。虽然气候舒适度指标也可以用于旅游领域,但气候舒适度毕竟不是旅游气候舒适度。旅游活动具有特殊性,衡量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指标应该充分考虑影响旅游舒适度的气候因子。目前评价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模型和方法多考虑一些如温度、湿度、风速和日照等主要的气象参数;然而旅游活动主要是在室外进行的,直观上来讲,气象参数中的降水是不能忽略的,而且有学者研究了降水对旅游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因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选择了国际上应用最广泛、最综合的旅游气候指数对中国大陆地区1971-2010年的年均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四季的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年均旅游气候舒适度大于50,海南、广东及东南沿海舒适度高,逐渐向西北内陆递减,西北的新疆地区舒适度较高,西藏和青海地区的舒适度较低。春夏秋三季节旅游气候都比较舒适,冬季舒适度较低;空间分布上,海南、云贵高原及南方区域的年均舒适度和春秋冬三季舒适度都较高,但在夏季海南舒适度低于全国平均值。2)中国大陆舒适月数的范围为3-10个月,全国平均有7个月的旅游气候是舒适的。舒适月数最多的为海南和云南,一年中能达到10个月是舒适的;最少的是青海和西藏,只有1-2个月。3)近40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均旅游气候舒适度和春季、秋季、冬季的旅游气候舒适度都是增加的,且冬季增加明显,只有夏季的舒适度是不变的。本文用旅游气候指数比较合理的评价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旅游气候舒适度近几十年来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情况,为我国未来旅游气候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
【关键词】:旅游气候指数 气候舒适度 气候变化 气候舒适期 旅游气候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49;F592.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5-22
- 1.2.1 气候舒适度与旅游气候舒适度15-17
- 1.2.2 气候舒适度的研究概况17-18
- 1.2.3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研究进展18-22
- 1.3 研究内容与关键问题22-23
- 1.3.1 模型的选择与改进22
- 1.3.2 数据库的构建与数据处理22
- 1.3.3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计算与分析22-23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3-24
- 1.4.1 研究方法23
- 1.4.2 技术路线23-24
- 1.5 论文结构24-26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26-48
-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26-28
- 2.2 几个典型的模型及评价28-38
- 2.2.1 旅游气候指数TCI29-32
- 2.2.2 海滩旅游气候指数BCI32-34
- 2.2.3 旅游气候指数CIT34-35
- 2.2.4 新旅游气候指数MCIT35-36
- 2.2.5 度假气候指数HCI36-38
- 2.3 模型改进与比较38-48
- 2.3.1 模型选择标准38-39
- 2.3.2 典型模型比较与选择39-41
- 2.3.3 模型局部改进与确定41-48
- 第三章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格局48-58
- 3.1 舒适度的年度特点48-50
- 3.2 舒适度的季节差异50-53
- 3.3 舒适度的分省状况53-56
- 3.4 舒适月数的区域分异56-58
- 第四章 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演化58-67
- 4.1 全年舒适度的年际变化58-60
- 4.2 四季舒适度的年际变化60-64
- 4.3 分省舒适度的年际变化64-67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7-70
- 5.1 结论67-68
- 5.2 展望68-70
- 参考文献70-74
- 后记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烨;;博州5~10月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评价[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刘骥;;旅游气候舒适度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2年03期
3 郭康;我国干旱地区的旅游气候[J];干旱区地理;1989年03期
4 刘长运;鸡公山旅游气候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6年01期
5 郭洁;峨眉山旅游气候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覃卫坚;广西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广西气象;2003年04期
7 田志会;郑大玮;郭文利;赵新平;王志华;;北京山区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定量评价[J];资源科学;2008年12期
8 阎广慧;简王华;李芝;;南宁市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年01期
9 王雁;吴宜进;朱江;;湖北省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吴普;席建超;葛全胜;;中国旅游气候学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买苗;查书平;徐文;;南京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A];第六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冯新建;吴哲红;帅忠兰;;安顺市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姜纪红;朱耀福;;浙江省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景元书;周青;刘梅;;江苏省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综合分析[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卢珊;王百朋;贺皓;;基于综合模糊评价方法的西安旅游气候舒适度精细化分析[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5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3年
6 樊志超;雷华高;;张家界的旅游气候特征研究与服务系统开发[A];2005年泛珠三角气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5年
7 任建成;王峰;刘锋;解为民;;滨州市旅游气候的舒适度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黄东林;;桂林市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及适宜性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9 景元书;周青;;江苏省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综合模糊评判[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琳佳;李长顺;王云;;基于FAHP模型的厦门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研究[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 第四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提高水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发展[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 博士 吴普;从战略高度发展旅游气候经济[N];贵州日报;2014年
2 曾居仁 本报记者 杨春凌;贵阳夏季避暑旅游气候凸现六优势[N];贵州日报;2009年
3 本报评论员 执笔 邓伯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资源[N];黔西南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丽君;中国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及其与客流量相关性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芳;山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王程昊;中部五省典型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与游客网络关注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房靓;新疆重点旅游地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4 史正燕;中国大陆旅游气候舒适度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莎莎;新疆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朝;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7 景华府;朔州市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张辉;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环姣;陕西省旅游气候舒适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英;吉林省旅游气候舒适性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3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lvyoujiudianguanlilunwen/753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