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试论“精彩江苏”文化品牌的打造方向与重点

发布时间:2018-03-01 06:34

  本文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建设 文化形象 精彩江苏 文化品牌 文化事业 文化走出去 出处:《艺术百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化品牌是昭显存在的强烈符号,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实力。打造文化品牌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江苏而言,用"精彩江苏"总品牌、总特征来概括江苏的文化更加合适。要坚持文化交流与价值传播相结合,加强江苏整体对外文化形象的策划和推广,努力将"精彩江苏"传向世界。把江苏的精彩传向世界,一要立足传承创造精彩;二要注重"江苏文化国际表达";三要明确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真正进入主流社会。打造"精彩江苏"文化品牌,必须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两手抓。要坚持开放包容,广泛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引进优秀的文化资源,以世界的精彩增加江苏的精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新形势,尽快改变政府在文化"走出去"中唱"独角戏"的现状,推动文化艺术机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民间活动扮演重要角色。
[Abstract]:Cultural brand is a strong symbol of the obvious existence, representing the image and strength of a region and a country. Building a cultural br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ohesion of the nation.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generalize Jiangsu's culture with the general bra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onderful Jiangsu".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value dissemination, and to strengthen the planning and promotion of Jiangsu's overall external cultural image. We should strive to spread "wonderful Jiangsu" to the world. To spread Jiangsu's excellence to the world, first, to create excellence based on inheritance; seco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expression of Jiangsu culture"; and third, to make clear key national key areas. To truly enter the mainstream society, to build a "wonderful Jiangsu" cultural brand, we must stick to both "going out" and "bringing in". We must adhere to openness and tolerance, extensively learn from and absorb th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of civil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nstantly introduce excellent cultural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emancipate the mind,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chang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government singing "monologue" in "going out" in culture, and promote cultural and artistic institutions.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ctivities and promote folk activitie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作者单位】: 江苏省文化厅;
【分类号】:G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儿;中国文化绝非与自然和谐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5期

2 张竞;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01年01期

3 于力;浅谈大众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勤;从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民族性格的现代成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刘明景;谈谈“文化”的概念和特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张健,王明红;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庸俗化"及"媚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张静蓉;文化创新及其实现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8 万智炯;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的哲学成因[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9 潘承玉;越文化研究纲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0 姜奇平;冷文化与热文化的区别[J];互联网周刊;2003年3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5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7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9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2 刘满衡;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3 朱震晓;文化兴市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4 范丽霞;在全市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的讲话[N];长治日报;2007年

5 张敬华;制订文化发展战略 推动和谐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孟宪政;走湘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N];团结报;2006年

7 简雄;激发苏州文化发展活力[N];苏州日报;2007年

8 张先亮 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闽都文化》写的序言 黄瑞霖;弘扬闽都文化 焕发首邑风采[N];福建日报;2009年

10 李伟;展示新成果 弘扬酒文化[N];中国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2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3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英;从西勐娘娘庙看老挝文化的特点[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2 张博雄;儒学与主体性文化建设[D];山东大学;2012年

3 María Luisa Càrdenas Gordillo(玛利亚);文化在中墨国际商务中的影响[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李海毓;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文化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来小栋;“三平”精神与河南人的文化认同[D];河南大学;2013年

6 柴可;当代赣南客家文化的建构[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7 丁琦;江南六大古镇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马倩;冷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范丽波;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适应与新生[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向洪;湘西自治州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文化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508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5508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b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