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中小学品牌建设系统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10 15:23

  本文选题:品牌 切入点:学校品牌 出处:《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中小学学校品牌相关研究作为近些年来教育管理的一个新热点,逐渐受到教育管理学者和教育管理实践工作者的关注。实施品牌战略是中小学学校适应教育国际化潮流、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之下,学校求得发展的根本举措,在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促进基础教育在多样化中寻求均衡化发展方面意义重大。所以为顺应国际新环境和新时代文化发展的趋势的要求,在变革时代的大背景下,本文从学校发展自身对品牌的诉求着手,结合学校组织特性进行学校品牌建设研究。 本文按照中小学校品牌内涵与功能、建设的要素和系统框架分析、以及基本方案的顺序展开论述。首先,笔者对中小学品牌内涵进行了解析。在进行品牌哲学思考基础上,笔者提出学校品牌是一种人的关系,学校文化则是关系建立的基础。而学校品牌的内涵核心是学校的文化品位,培植独特的学校文化的过程也就是创建学校品牌的过程。其次,笔者搭建了中小学学校品牌建设的系统框架并进行了要素分析。笔者认为,学校品牌建设的要素有:文化、战略和管理。没有管理支持,战略就无以实现;而没有战略部署,管理就没有方向和层次;而只有扎根于文化,战略才能浸润人心。在学校品牌培植的过程中,只有形成从内向外辐射的文化场,才能对内达到共同愿景,对外扩大品牌张力,获得美誉度和社会认可。据此,本文构建了学校品牌建设系统框架图。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还提出了学校品牌建设的基本方案,即找准品牌定位、制定品牌战略、加强品牌推广、完善品牌维护。最后,笔者以山西省XX实验小学为个案,对其品牌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就其品牌进行了调查,对品牌管理进行了检视,从“实然”的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在品牌战略管理中取得实效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方法,期望为中小学学校品牌建设的研究提供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分析工具,并对学校管理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可行路径。
[Abstract]:As a new hot spot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brand related research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cholars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ractitione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is the adapt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the trend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a fundamental 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ntegrat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in promoting basic education to seek balanced development in diversity...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change and in keeping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trend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ppeal of the school development to the brand, and carrie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chool brand construction combining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brand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elements and system framework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sequence of basic scheme. Firstl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brand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school brand is a kind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chool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core of school brand is the cultural grade of school, and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unique school culture is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chool brand. The author sets up the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analyzes the elemen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elements of the school brand construction are: culture,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without the support of management, the strategy can not be realized, and there is no strategic deployment. Management has no direction and level, but only if it is rooted in culture, strategy can infiltrate people's heart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school brand, only by forming a cultural field that radiates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can we achieve a common vision and expand brand tens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chool brand construction system frame diagram.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lan of the school brand construction, that is, to find the correct brand positioning, to formulate the brand strategy. Finally, taking XX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 analyzes its brand strategy, investigates its brand and examines its brand manage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management methods of brand strategy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ngle of "reality", and expect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value analysis tool for the study of brand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to the school management provid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easible path.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6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勇;;学校文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3期

2 蔡发刚;;以校长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力[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7期

3 周牛宝;;丰富科技文化内涵 打造“尚新教育”品牌[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5期

4 杨登明;王玲玲;;曾钦泉与他的CIS学校品牌战略[J];教育;2011年24期

5 董志伟;张彦娟;杨思博;;静静守护每一粒种子发芽开花——鹿泉一中学校文化剪影[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2期

6 杨剑彬;;试论学校的品牌策略[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7 张贵廷;;创建优秀学校文化 推进学校内涵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2010年07期

8 滕玉英;;品读学校文化[J];学校管理;2011年04期

9 吴国丽;;从审美生活化入手创新学校文化[J];基础教育;2006年03期

10 王明伦;;品牌:职业院校发展之力[J];江苏教育;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大友;;创新科技教育,塑造学校品牌[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恒;;学校品牌经济学论纲[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如奎;;学校文化建设问题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袁秀硕;;树起和谐学校文化的旗帜[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梁建国;;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 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6 苏芳;;关于制度与文化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7 苏芳;;关于制度与文化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南卷)[C];2010年

8 杜成碗;;实践行知思想 传承新旅经验 打造意蕴深厚的学校文化[A];庆祝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专刊[C];2010年

9 陈龙法;;学校文化是学校持续发展之魂[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马连华;;浅谈学校文化与学校管理[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烟台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杨黎明;构建和谐学校之我见[N];光明日报;2007年

2 田明;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不等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宋会兰;“邯郸学步”折射学校文化浮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鲍传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讲师 “985”基地研究员;学校品牌的内涵与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1年

5 言宏;经营学校,让师生增值[N];中国教师报;2007年

6 安徽省安庆市教育局局长 江兴代;追求文化立校的管理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江苏省教科院 成尚荣;学校文化的目光应投射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局长 桑新华;关于学校文化的初步解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王继华;学校文化“三题”[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山东省邹城市郭里镇中心小学 肖克文;警惕学校文化的“灰色地带”[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顾志红;中学的组织结构分析及其文化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易丽;学校转型中的新文化生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史根林;名校论[D];苏州大学;2007年

8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金建生;中小学教师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旭;中小学品牌建设系统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宿大伟;新课程改革下学校文化的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娟;新课程发展中学校文化重建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孟静;学校文化建设:现代学校发展的新趋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宏伟;论企业子弟学校学校文化的重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方志启;新世纪学校文化的使命和发展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薄祥慧;学校文化建构中校长领导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静文;“微笑行动”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蕴;民族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牛志娟;转型性变革背景下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93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593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f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