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危机中社会关系冲突的动态演化机理——基于解释学的研究
本文选题:品牌危机 切入点:利益受损意识 出处:《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11期
【摘要】:品牌危机不仅伤害品牌关系,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消费者与企业两类"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冲突,加大交易成本、破坏交易规则和社会稳定。为预防社会关系冲突的形成,本文探讨了品牌危机演化为社会关系冲突的机理;借助解释学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品牌危机引发社会关系变异的实质,构建了产品性能相关(包括产品性能有害类和产品性能无害类)与价值观相关两类品牌危机演化为社会关系冲突的动态模型。研究发现,品牌危机将通过"利益受损意识"、"情感唤起"和"组织化努力"三个阶段演化为企业与消费者群体以及消费者与消费者群体之间的关系冲突。具体而言,品牌危机使消费者感知心理安全感或自我概念受到威胁,这种对利益受损的意识导致原始情感或道德情感唤起,继而驱动消费者寻求组织化努力(仪式互动或自我概念维护)以维护受威胁的利益。最后,本文从品牌危机管理观念、防御体系以及具体策略三个方面为企业应对品牌危机、防范和化解社会关系冲突提供管理建议。
[Abstract]:Brand crisis not only injures brand relations, but also leads to conflicts between consumers and members of two "social groups" of enterprises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increases transaction costs.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onfli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that brand crisis evolves into social relationship conflict,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social relationship variation caused by brand crisis with the help of hermeneutics research method. A dynamic model of product performance-related (including perform-pernicious and product-performance-innocuous) and value-related brand crisis is constructed, which evolves into social conflict. Brand crisis will evolve into a relationship conflict between enterprise and consumer group and consumer group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interest loss consciousness", "emotional arousal" and "organized effort". Brand crisis threatens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psychological security or self-concept, which leads to the arousal of primitive emotional or moral feelings. Then it drives consumers to seek organizational efforts (ritual interaction or self-concept maintenance) to protect threatened interests. Finally, this paper deals with brand crisis for enterprises from three aspects: brand crisis management concept, defense system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social conflicts and provide management advic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关系冲突视角下的企业互动仪式对品牌危机修复效果的影响”(批准号71372169)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广东服务业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2014A03031102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价值共创下的服务企业品牌化研究”(批准号15JNLH005)
【分类号】:F2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岚;崔楠;熊晓琴;;父辈品牌代际影响中的消费者社会化机制[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2 卫海英;骆紫薇;;社会互动中的品牌至爱生成机制——基于释义学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11期
3 崔晓明;姚凯;胡君辰;;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危机管理理论研究——来自2008—2012年危机管理成败案例的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04期
4 王晓玉;;分销商基于产品危机的感知公平和满意度研究[J];营销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海英;骆紫薇;;社会互动中的品牌至爱生成机制——基于释义学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11期
2 温丙帅;;《卧虎藏龙》中的武术之美与武侠文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3 许娟;;“约”与“罚”中的羞辱信效度探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4年01期
4 赵利生;陈芳芳;;多民族“万人扯绳”与内生性民族关系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5 晏青;;仪式化生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面向与表征模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安文霞;;“阳光中途之家”制度研究[J];研究生法学;2014年01期
7 莫继严;;远程互动时代的电视传播转型路径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年08期
8 肖荣春;;仪式传播研究:概念、现状与问题[J];今传媒;2014年09期
9 任超;朱启臻;;农村社区“孝”文化传承路径探讨——基于黑龙江省N市T村孝文化传承调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10 陈静茜;;夸示与操纵:基于LBS的城市文化符码与生活方式建构——以上海人民广场微博客使用为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新国;社会互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评析[D];山东大学;2013年
2 赵超;学科研究视域中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整合与范式转换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3 李霞;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孔翠芳;当代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认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年
5 唐开福;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花家涛;民族民间体育的空间生产[D];上海体育学院;2014年
7 刘研;电子游戏的情感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余科豪;干部价值领导力提升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9 方师师;中国社会网络中的动态媒介过程:关系、结构与意义[D];复旦大学;2013年
10 陈静茜;表演的狂欢:网络社会的个体自我呈现与交往行为[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宁波老字号现状及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2 吴越;家庭关系强度对品牌资产代际传承的驱动作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佳楠;基于品牌偏好的代际影响机制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3年
4 周记龙;因工致残农民工维权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5 王林;微电影的传播模式及效果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张丽丽;校园仪式开展的实效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7 袁宝明;多民族地区集体行动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韩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阎小龙;新时期都市青年爱情信物审美嬗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王杰;仪式在社会工作中运用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反思[D];苏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理论参考;2003年09期
2 何佳讯;秦翕嫣;杨清云;王莹;;创新还是怀旧? 长期品牌管理“悖论”与老品牌市场细分取向——一项来自中国三城市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11期
3 徐岚;崔楠;熊晓琴;;父辈品牌代际影响中的消费者社会化机制[J];管理世界;2010年04期
4 方正;江明华;杨洋;李蔚;;产品伤害危机应对策略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企业声誉与危机类型的调节作用[J];管理世界;2010年12期
5 卫海英;张蕾;梁彦明;姚作为;;多维互动对服务品牌资产的影响——基于灰关联分析的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1年10期
6 郭朝阳;陈畅;;代际影响在消费者社会化中的作用——以我国城市母女消费者为例[J];经济管理;2007年08期
7 崔金欢,符国群;产品危害事件对品牌资产变动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05期
8 王晓玉;晁钢令;;产品危机过程中的企业间信任关系——记对SK-Ⅱ事件的危机过程分析[J];市场营销导刊;2007年01期
9 杨德锋;杨建华;卫海英;;品牌体验、自我展示与品牌至爱——通过非凡体验创建品牌至爱[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10期
10 叶浩生;;后经验主义时代的理论心理学[J];心理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建山;基于情境信息的产品愉悦感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永高;品牌危机的解决之道[J];中华商标;2002年05期
2 陈湘青;浅议品牌危机的特征与管理[J];江苏商论;2004年07期
3 程劲芝;论品牌危机的管理[J];广西轻工业;2004年06期
4 杨音;;如何化解品牌危机并在其中进行机会营销[J];学理论;2005年Z1期
5 崔鑫生;论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J];内蒙古统计;2005年05期
6 宗永建;;跨国公司品牌危机:原因探析及其启示[J];江苏商论;2006年01期
7 李兴国;;从“感受”的视角解析品牌危机[J];国际新闻界;2006年03期
8 本刊编辑部;;品牌危机,未来的生存挑战[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年06期
9 王梅;;突发性品牌危机的防范与处理[J];商场现代化;2006年26期
10 陈曙亮;陈颖杰;;品牌危机的心理学解读[J];商业时代;2006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崔鑫生;;“正品牌”和“负品牌”——论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A];中国商品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淑贞;赵婷婷;;乳业品牌危机的后管理—打造品牌和谐[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学安;化解“品牌危机”提升竞争力[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益广 新华日报 陆剑;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品牌危机[N];市场报;2005年
3 刘益广;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品牌危机[N];山西政协报;2005年
4 陆剑;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如影随形的品牌危机[N];新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董妮;施恩“质量门”后再曝“身份门”品牌危机频出法律风险加剧[N];华夏时报;2010年
6 易家言;怎么应对品牌危机[N];农民日报;2014年
7 吴学安;化解“品牌危机”需要未雨绸缪[N];中国审计报;2014年
8 本报特约评论员 方家平;洋品牌危机的中国视角[N];民营经济报;2005年
9 吴学安;企业应对品牌危机提高质量是根本[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原国锋;如何应对品牌危机[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淑萍;多品牌危机事件对乳品行业信任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2 陈f^;社会化媒体中的品牌危机传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魏巍;矛盾态度视角下品牌危机对消费者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锦逵;品牌危机的生成机制与管理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郭益盈;品牌危机分析及其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3 朱鸥;网络时代企业品牌危机新论[D];苏州大学;2008年
4 阮小峰;品牌危机应对及恢复管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5 王倩楠;企业品牌危机效应与防范体系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雷平贤;企业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7 李敬强;基于心理契约的品牌危机管理[D];青岛大学;2008年
8 文建龙;服装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杨磊;论品牌危机的成因和管理[D];湘潭大学;2011年
10 王克锋;中国食品企业品牌危机防治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59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659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