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兰州移动通信公司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7 01:18

  本文选题:兰州移动 + 品牌 ; 参考:《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随着中国电信行业第三次重组的到来及国内3G牌照的发放,电信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全业务型竞争的运营商。中国电信市场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竞争、区域竞争走向了多层次、全领域的竞争,逐渐由以产品竞争导向转向以品牌营销为主的竞争模式。目前,作为中国通信行业领导者的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面临着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率下降、离网率增加、价格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客户忠诚度降低等的威胁,各地区移动运营商也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兰州移动通信公司作为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子公司,是兰州地区通信行业的巨头,由于受到其他两家运营商的两面夹攻,市场前景并不乐观。在激烈、无序、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公司有必要摈弃通信市场低效的价格竞争,为兰州移动策划新的市场竞争力量。 本文以兰州移动通信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品牌的角度出发,在对兰州移动通信公司的品牌建设现状、兰州市移动通信市场品牌竞争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兰州移动通信公司在品牌营销方面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运用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和品牌传播等理论,针对“神州行”、“动感地带”、“全球通”三个品牌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品牌营销策略,为了保证品牌营销策略能够得到实施,论文还从树立全员品牌意识、改进公司营销流程方面提出了建议措施。 品牌营销策略的制定应该随着市场需求及环境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通过对兰州移动通信公司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旨在对兰州移动通信公司的市场营销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Abstract]:With the arrival of the third recombination of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the issuance of 3G license plate in China , the environ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has changed greatly to form the operators of China Mobile , China Unicom and China Telecom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rand construction of Lanzhou Mobile Communication Compan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rand competition in Lanzhou Mobile Communication Company ,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Lanzhou Mobile Communication Company in brand marketing .



The development of brand marketing strategy should be different with the market demand and the environment .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brand marketing strategy of Lanzhou Mobile Communication Company ,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ce and help to Lanzhou Mobile Communication Company ' s marketing work .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6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斌;加快实施“双领先”战略——访山东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刘爱力[J];中国无线电管理;2003年02期

2 包万郑;衡阳移动通信公司积极面对WTO[J];湖南经济;2000年05期

3 王一凡 ,顾乃华;民族保险业亟待加强品牌管理[J];金融信息参考;2001年01期

4 ;品牌管理123[J];蔬菜;2004年09期

5 周运锦,潘建华;品牌管理新趋势[J];商业时代;2004年30期

6 侯新华;中小企业品牌策略浅谈[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周敏;;让品牌管理创造价值[J];中国港口;2006年12期

8 何佳讯;李耀;;品牌活化原理与决策方法探窥——兼谈我国老字号品牌的振兴[J];中国品牌;2007年02期

9 唐文龙;;换标:品牌“进化”运动[J];上海经济;2007年04期

10 杨雅丽;;企业文化在品牌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职业圈;2007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绍明;;第四十五章 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企业发展: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年度报告(2009~2010)[C];2009年

2 徐晓峰;刘君;;品牌的文化底蕴[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侯国昆;陈永芳;;浅析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促进重点骨干品牌持续成长[A];2010年卷烟市场营销上水平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10年

4 ;品牌管理6C评估模式——品牌的核心价值不能突破道德底线[A];首届中国市场品牌战略论坛文集[C];2004年

5 孙伟;陈涛;;欧莱雅:品牌管理法则解读[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莹;;放眼世界 盛名天下——对我国通信企业品牌管理的思索[A];通信发展战略与业务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苏姗;;“ 品牌管理”是WTO后中国环保产业增加竞争实力的唯一途径[A];第二届环境保护市场化暨资本运营与环保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梁中国;;品牌感动心灵[A];首届中国市场品牌战略论坛文集[C];2004年

9 傅德潮;彭景一;;防城港卷烟品牌管理初探[A];广西烟草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崔鑫生;;“正品牌”和“负品牌”——论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及对策[A];中国商品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暨学会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英;“红塔山”陷入品牌管理危机[N];中国审计报;2005年

2 王英;红塔山陷入品牌管理危机[N];市场报;2005年

3 张兵武;新经济与品牌管理[N];亚太经济时报;2001年

4 广文;亚洲品牌500强榜单出炉[N];中国食品报;2010年

5 陈禹州;品牌型格锻造产品竞争优势[N];中国包装报;2011年

6 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刘培;构建组织文化 加强品牌管理[N];江苏教育报;2011年

7 朱海滔;品牌管理师为企业产品“打上烙印”[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钱晓涵;郑商所首度引入交割品牌管理制度[N];上海证券报;2009年

9 柏丹;家具企业应走品牌管理之路[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8年

10 北京时尚魅力品牌策划机构策划总监 宫照馥;D&G可以不被关闭吗?[N];中国服饰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贝琳;电影品牌战略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李智娜(LEE JINA);在线品牌社群中互动性对品牌忠诚度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陈宥敏;艺术设计教育品牌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邱玮;服务品牌内化的构成要素与过程机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瞿艳平;基于品牌管理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6 徐立新;森林旅游产品品牌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刘杰;建筑企业品牌管理运作模式与绩效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李绍忠;我国住宅房地产业发展预测及品牌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姜图图;时尚设计场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10 崔德炜;现代日用瓷的品牌管理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雄英;LAP品牌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2 陈薇;媒介环境与腾讯QQ品牌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玉和;VOITH的品牌管理层次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长春;奥迪品牌形象识别与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丽;基于接触点管理的品牌知识形成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倩倩;网络口碑对高校学生品牌态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权震;以品牌管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8 李光;菏泽电信天翼品牌推广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晓玲;先科品牌虚拟经营平台的构建[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志英;论基于价值评估的企业品牌管理[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7614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7614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2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