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品牌论文 >

山寨模式形成动力机制及其对国产品牌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4-28 16:43

  本文选题:山寨模式 + 动力机制 ; 参考:《科研管理》2013年02期


【摘要】:本文借助于网民以及学者们对山寨现象的评论,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山寨模式形成的动力机制模型,得出的研究结论表明:进入门槛降低和市场需求形成是山寨模式形成的基础动力;高效的运营能力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是山寨模式形成的核心动力;暂时效益的获得以及竞争能力的提升是山寨模式形成的直接动力。最后,本文从企业生态系统的视角,探讨了山寨模式对国产品牌手机企业的借鉴和思考。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comments of netizens and scholars on the Shanzhai phenomenon, the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shanzhai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taking root. The conclusion of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lower entry threshold and the formation of market demand are the basic driving for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hanzhai model, and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ability and the rapid market response ability are the core driving for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hanzhai model. The achievement of temporary benefi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ompetitive ability are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Shanzhai model.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ecosyst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l of Shanzhai model for domestic brand mobile phone enterprises reference and thinking.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02099;2011-2013)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0JZDW003;2010-2012) 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20110353;2011-2012)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201110501020015;2011-2012)
【分类号】:F426.6;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何立民;;集成电路知识平台与山寨产业现象[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9年01期

2 葛振忠,梁嘉骅;企业生态位与现代企业竞争[J];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02期

3 陶厚永;刘洪;;知识共享机制对群体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08年02期

4 刘灿姣;黄立雄;;知识服务动力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5 费奇,余明晖;信息系统集成的现状与未来[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6 许芳;李建华;;企业生态位原理及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勇;;企业集群内部生态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2期

2 张海姣;曹芳萍;;林业企业战略环境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3 郭宁,梁雄健;组织生态学与企业生态学的研究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韩璐;金永生;;隐性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5 王举颖;;集群企业生态位态势互动与协同进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保跃平;;“山寨”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6期

7 王敏;;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中小企业生存策略[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丁浩;张朋程;霍国辉;李菲菲;;战略联盟的生态位协同演化及状态评价[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霍亮,李欣;3G技术集成模式探讨[J];测绘工程;2004年01期

10 霍亮,毋河海;空间物流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测绘科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丁浩;张朋程;霍国辉;李菲菲;;战略联盟的生态位协同演化及状态评价[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方威;王丽丽;;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研究[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孔来;李俊杰;;对集成创新有关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刘建永;邬建华;钱七虎;;重要目标防护综合集成探析[A];钱七虎院士论文选集[C];2007年

5 刘志峰;;现代服务业企业竞争研究:企业生态位视角[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方球;中药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黄明元;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晓宁;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马超群;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劳动力竞争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金津;企业生态链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于建政;建筑施工项目知识共享与项目绩效间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邵昶;营销渠道成员间知识共享对渠道绩效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9 陈德富;我国中小企业利基战略、调节因素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喜文;基于集体智慧的生态型企业协同进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季春;基于企业生态位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黄立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驰;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成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尹文豪;基于生态位的电子商务竞争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牛亦;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航班延误DSS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崔红伟;基于生态理论的产业集群动态平衡研究[D];五邑大学;2010年

7 韩霜;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贺伶俐;基于生态位重叠理论的闽台森林公园(森林游乐区)对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应静;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物流园区发展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正春;非自治竞争Lotka-Volterra系统与网站竞争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庆国;徐青;廖振鹏;张彩江;;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刘丽萍;;论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成本、效益和激励机制[J];商业研究;2006年08期

3 陈欣,和金生;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相互转化的机理与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何立民;;嵌入式系统的产业模式[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6年01期

5 何立民;;从嵌入式系统看现代计算机产业革命[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年01期

6 何立民;;嵌入式系统的知识平台与平台模式[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年09期

7 何立民;从IC产业发展看知识经济与知识产业[J];电子产品世界;2000年01期

8 何立民;建设单片机应用平台,实施平台开发战略[J];今日电子;2000年02期

9 张龙;刘洪;;组织内收入偏好分布与主体激励——模型构建和模拟[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年01期

10 刘洪;王玉峰;;复杂适应组织的特征[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颖;知识服务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彩霞;杨洁;;基于产业集群成长动力机制视角的竞争优势评价模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但斌;张乐乐;钱文华;;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区域性集聚分布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8年03期

3 薛辉;欧国立;;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系统的协同关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年20期

4 王成亮;张晓燕;;现代物流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年04期

5 陈剑锋;;基于产业集群的城市群演化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1期

6 史安娜;南岚;;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共生性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02期

7 冯君;张晓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动力机制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张晓青;张连兵;;山东半岛城市群动力机制与经济竞争力提升互动影响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2期

9 李程骅;;城市空间重组的产业动力机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方辉振;;城郊工业化、城市化的比较优势与动力机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郝俊卿;;基于关天产业集群演变的关天经济区城镇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李嘉征;;打造钢铁物流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A];全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工作座谈会会刊[C];2009年

5 耿建明;;基于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房地产业集群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6 胡登峰;;产业集群转移和衍生——基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杨树青;;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物流配送相关问题的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乔丽;张可明;;产业集群与城市物流发展耦合机理分析[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树青;;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绿色物流战略发展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庭玮;陈琳;;基于GEM模型的云南花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A];和谐发展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成勋;找寻城市化的动力之源[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2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3 翟慎良;用“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强身”[N];新华日报;2004年

4 宋怀宇;鄂旗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孟斌;一条涌动的经济龙脉[N];郑州日报;2006年

6 杨建新;积极培育叠石桥家纺产业集群品牌基地[N];江苏经济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薛成龙 通讯员 朱有来;年内将大力发展11个产业集群[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8 记者 贾一;12个产业集群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4亿[N];铁岭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卢俊 安再祥;亳州:努力培育六大产业集群[N];中国工业报;2006年

10 记者 田宜龙 李煊;我省产业集群格局凸现[N];河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洁;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赵剑冬;基于Agent的产业集群企业竞争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聪颖;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杜静;产业集群发展的绿色创新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赵小芸;旅游小城镇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修苹;基于集群结构的陕西小城镇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静;促进贵州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3 聂蕾;GVC下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问倩玮;区域产业集群政策评价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5 孙玉玲;产业集群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连德宏;长江三角洲地区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陈霄;基于实物期权思想的企业加入创新网络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景建军;城市群形成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海燕;产业集群与政府职能及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樊娉;改革试验区资源共享型物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16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1816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2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