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牌酸奶香气成分研究
本文选题:酸奶 + 气相色谱 ; 参考:《粮食与油脂》2013年09期
【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SPME GC MS)对市售5种不同品牌酸奶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共检测出60种香气物质,包括酮类12种、醛类10种、酸类14种、醇类10种、酯类7种、内酯类7种;其中,2,3 丁二酮、乙酸己酯、3 羟基 2 丁酮、1,2 丙二醇、丁酸、己酸、辛酸、癸酸、9 癸烯醛、苯甲酸、十二酸等构成酸奶主体风味。结果表明,不同品牌酸奶中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味全优酪乳中检测出香气物质种类最多,有60种;而光明畅悠中香气物质含量最高,达357.27 mg/L。
[Abstract]:The volatile constituents of five different brands of yoghurt were studied by 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 / mass spectrometry (SPME / GC / MS). A total of 60 aroma substances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12 ketones, 10 aldehydes and 14 acids. There are 10 kinds of alcohols, 7 kinds of esters and 7 kinds of lactones, among which, the main flavor of yoghurt is composed of two kinds of acidoic acid, caproic acid, octanoic acid, sebacic acid, benzoic acid, dodecanoic acid and so 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ypes and contents of aroma substances in different brands of yoghurt. Among them, 60 kinds of aroma substances were detected in yoghurt, and the content of aroma substances was the highest at 357.27 mg 路L ~ (-1) in Guangzhou-Changyou yoghurt.
【作者单位】: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学院;
【分类号】:TS252.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华朝丽,赵征;瑞士乳杆菌、丁二酮乳链球菌混合培养制作酮香型酸奶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4年02期
2 李锋,华欲飞;大豆酸奶的风味物质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2004年12期
3 冯建军;酸奶发酵菌的研究及其风味化合物的鉴定[J];食品与发酵工业;1986年01期
4 王伟君;李延华;张兰威;于俊林;;牛乳中风味物质的常用检测技术[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12期
5 王杰,余碧玉,唐中道,刘兴照;酸奶中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析[J];食品科学;1989年11期
6 吕加平,骆承库;乳酸菌发酵乳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动力学分析[J];食品科学;1998年10期
7 王芙蓉;张晓鸣;佟建明;谢中国;;食品风味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胡连花;王雅玲;;啤酒中风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2 邬子燕;韩育梅;;甜瓜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J];保鲜与加工;2010年06期
3 胡正芝;;食品分析[J];分析试验室;1990年04期
4 傅若农;近两年国内气相色谱的应用进展(Ⅲ)[J];分析试验室;2005年06期
5 杨琴;蔡雷江;孙宗奇;朱秋劲;;萨能奶山羊乳的营养特性及酸羊奶产品开发[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6 卞立红;汪洋;张奕婷;曲丽娜;;不同原味酸奶中乳酸菌的计数及产酸能力比较[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22期
7 贾英民;谢春伏;赵花荣;;全脂酸奶发酵剂菌种的筛选搭配研究[J];河北畜牧兽医;1998年01期
8 张菊华,单杨,李高阳;乳酸菌发酵蔬菜汁的呈味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9 刘景;张雪洪;王荫榆;郭本恒;;水蒸气蒸馏-分光光度法测定发酵乳中羰基化合物含量的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10 胡传明;徐继林;朱建一;严小军;骆其君;杨家新;许璞;;紫菜特征挥发性物质分析[J];海洋科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勇;董翠芳;欧国兵;;乳酸菌产香机理和特性的研究[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丽;发酵剂筛选及双蛋白干酪成熟中的理化性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2 周剑忠;藏灵菇微生物分子生态分析及微囊化发酵剂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3 葛武鹏;山羊乳营养特性及对嗜酸乳杆菌增菌发酵效能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田鸿;川西高原自然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酸菌遗传多样性及优良菌株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冯杰;埃切假丝酵母产香机理及其对酱油风味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2年
6 陆应林;南京板鸭加工过程中蛋白降解及风味物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平;鲢体内土腥味物质鉴定及分析方法与脱除技术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娟娟;利用农业废弃物混合发酵生产L—乳酸及饲料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晓鹏;甘南牧区优良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开发应用[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4 崔琴;甘南牧区发酵牦牛酸乳中优良乳酸菌的筛选及发酵性能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彭斌;新疆传统奶疙瘩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奶疙瘩生产工艺优化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徐晔;香葱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和香葱香精的研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温昕娟;发酵酒中啤酒饮用后的鉴别技术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冠凤;重组肺炎克雷伯氏菌及代谢产物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付强;云南撒尼乳饼中乳酸菌的功能特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10 邬子燕;河套蜜瓜采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焕禄;;食品风味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2 余华;酸奶风味的形成及控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3 聂雪梅,刘仲明,张水华,王启军;电子鼻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J];传感器技术;2004年10期
4 王丹;刘鹏;;酸奶中联乙酰含量测定方法的初步探讨[J];中国乳品工业;1992年02期
5 刘鹏;任新宇;王丹;刘国强;;酸奶中乙醛含量测定方法的初步探讨[J];中国乳品工业;1992年04期
6 马俪珍,,乔芳;嗜酸乳杆菌和丁二酮乳链球菌混合培荞受综合因子影响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94年04期
7 周哲本,李小春;酸奶中乳酸细菌计数法的改进[J];中国乳品工业;1996年02期
8 顾瑞霞,王亚威,骆承庠;发酵乳─最新研究动向[J];中国乳品工业;1999年03期
9 田怀香,王璋,许时婴;GC-O法鉴别金华火腿中的风味活性物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12期
10 牛爽,乔发东,徐静,金志雄,张春晖,李红伟,马长伟;发酵干香肠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秉锵;酸牛奶保存期的研究[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7年02期
2 刘英华;乳酸菌的活力测定及其在酸牛奶生产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1980年11期
3 邵景海;张磊;王峰;;植物甾醇酯酸牛奶的开发[J];中国乳业;2011年06期
4 刘成,刘文生,帕里旦;酸牛奶加工过程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确定[J];地方病通报;1997年02期
5 ;高品质发酵乳酸菌酸牛奶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高营养特色酸牛奶[J];中国乳业;2007年06期
6 郝为民;金俊艳;;冷冻酸牛奶的加工技术[J];现代化农业;2008年04期
7 刘世tb;崔景泰;;酸牛奶[J];中国乳品工业;1982年01期
8 石国柱;;酸牛奶的制作及技术问题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9 董正心,祁光红,赵少平;搅拌型酸牛奶增稠剂对比试验[J];中国奶牛;1999年04期
10 刘占祥,王琪,沈晶;酸牛奶的加工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海容;任晶;陈金娥;王迎进;;紫外吸收法测定啤酒中α-酸的含量[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记明;贺普超;刘玲;;优良品种葡萄酒的香气成分研究[A];葡萄研究论文选集[C];2003年
3 江新业;宋焕禄;胡艳霞;;鸡肉香味成分研究[A];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谢雯燕;吴达;刘百战;;卷烟主流烟气粒相或分中碳氮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和分析[A];上海烟草系统2004年度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李立波;李超;高扬;张风山;秦梦华;;废纸贮存对脱墨效果和纸浆中黏性物质含量的影响[A];中国造纸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剑政;陈玲;杨文彬;陈宗建;;日本大豆酱油香气成分研究[A];2004年中国香料香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段葆兰;;“酸豆乳”研究[A];北京食品学会1982年年会论文(摘要)[C];1982年
8 谢焰;刘百战;陈加林;;不同品牌卷烟中的保润剂、防腐剂、添加剂分析[A];上海烟草系统2002年度学术论文选编[C];2002年
9 鲁小利;王俊;;基于电子舌的黄酒品质等级区分[A];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惠琅;李聪;申烨华;张弛;张应龙;兰梅;;沙生绿色蔬菜沙芥的营养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文俊;不堪重负 西昌本地牛奶纷纷涨价[N];凉山日报(汉);2006年
2 本报记者 俞永均;牛奶价格战会否引发行业洗牌?[N];宁波日报;2006年
3 张芳;烟台袋装牛奶价格短期内很难回落[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年
4 徐蒙;牛奶捆绑促销大战又起[N];解放日报;2008年
5 记者 程娇;海口牛奶市场低价促销策略未变[N];海南日报;2007年
6 周照;牛奶捆绑促销大战又起[N];江苏经济报;2008年
7 记者 周强;环保包装材料与乳业的成功结合[N];中国包装报;2007年
8 数字100市场咨询公司;蒙牛VS伊利“求同存异”者的竞争[N];国际商报;2006年
9 唐夏;光明健能酸牛奶标注“增强免疫力”惹争议[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10 魏玮;三元光明入户牛奶涨价[N];中国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景;啤酒风味老化评价及机理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2 刘敬科;鲢鱼风味特征及热历史对鲢鱼风味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郭元新;盐和低氧胁迫下发芽大豆γ-氨基丁酸富集与调控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冉冉;内蒙古优质传统酸牛奶中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其模拟制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2 王兆龙;核磁共振技术在抗性淀粉酸牛奶中的应用[D];南昌大学;2012年
3 吴春兰;微生物絮凝剂在甘蔗糖业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许华方;螺旋藻酸牛奶的研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蒋振晖;Ca~(2+)和通气处理对糙米发芽过程中主要物质变化的影响及γ-氨基丁酸富集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6 杨红敏;奶啤发酵工艺及其香气成分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吴鹏;米发糕发酵菌株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及香气成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8 龚韵;鲜花椒调味油制备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徐丽丽;奶及乳制品中化学成分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向东;长保质期酸奶加工技术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03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pinpaiwenhualunwen/200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