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审计管理论文 >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9:12

  本文关键词: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独立审计 审计信用 信用监管 监管机制 保障机制


【摘要】: 独立审计信用是提高独立审计质量的核心隐性保障要素,并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和效率以及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诸如被世人关注的会计造假、金融危机等无一不与独立审计信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信用管理视角研究独立审计监管问题,构建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机制,不仅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下日益激烈的会计审计市场竞争,提升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同时对于拓展审计监管理论创新、寻求独立审计监管创新思路,优化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环境,为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应法规提供理论支持,都将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对国外独立审计信用监管问题的研究进展、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动态追踪与分析。研究发现,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多维系统架构、同步交错协调的运行机理、实施保障与机制效率评价等问题是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为此,作者设计了由八大部分组成的论文研究框架,并针对不同研究内容选择了规范型、解释型、描述型、统计分析及实证检验等相应的研究方法,认为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本文的研究和拓展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对独立审计信用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的科学内涵与外延,独立审计信用生成原理的模型解构、形成中的维护与修复补偿等问题。然后,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现实安排、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以及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等层面对我国独立审计当下的监管实效进行了统计分析,所得到四点研究启示为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监管机制实施与效率评价等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论架构,包括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目标导向、影响因素识别、理论架构的层级结构与运行机理,迈出了这一论题创新的探索一步。接着,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效率实现问题,着重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有效性,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效应的实现,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构筑。最后,对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展开研究,涉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的总体方案、标准、方法及程序。论文的主要创新如下: 1、将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架构设计、要素描述、动力机制、效果评价、效率保障纳入到整体研究框架之中,系统的、多角度的研究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目前尚未见载文及报道。 2、采集1992-2007年为样本窗口的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审计意见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参数,揭示了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对1999-2008年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师信息质量检查公告》、2004-200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行业执业质量检查工作动态》、1999-2004年审计署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的检查结果、1992-2008年中国证监会披露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及涉案注册会计师处罚决定进行了统计,分析了现行监管主体的监管效应,所得到的结论为研究我国独立审计信用的监管实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既是研究思路也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3、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效应的实现问题。2003-2005年资本市场数据实证检验所得到的我国市场中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结论,为我国审计市场监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4、以制度伦理理论、审计功能实现理论与机制设计理论等为理论支持,基于独立审计信用形成机理与我国独立审计监管的实际效果,充分考虑机制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在目标导向下构建的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以及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对我国宏观政策层制定监管政策和相关法规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独立审计 审计信用 信用监管 监管机制 保障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39.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导论11-33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1-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28
  • 1.2.1 国外的研究追踪14-19
  •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19-27
  • 1.2.3 国内外研究启示27-28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28-32
  • 1.3.1 研究内容28-29
  • 1.3.2 研究方法29-32
  • 1.4 主要创新点32-33
  • 第2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33-54
  • 2.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制度伦理理论33-40
  • 2.1.1 制度伦理理论的基本内容33-38
  • 2.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的制度伦理分析38-40
  • 2.2 独立审计的功能实现理论40-45
  • 2.2.1 独立审计功能实现的四种观点40-44
  • 2.2.2 独立审计功能实现四种观点的评价与分析44-45
  • 2.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理论45-52
  • 2.3.1 机制设计理论描述45-48
  • 2.3.2 机制设计理论在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中的应用48-52
  • 2.4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理论基础整合框架52-54
  • 第3章 独立审计信用形成机理分析54-72
  • 3.1 关于独立审计信用的再认识54-62
  • 3.1.1 独立审计信用的内涵诠释54-60
  • 3.1.2 独立审计信用的外延界定60-62
  • 3.2 独立审计信用生成原理的模型解构62-66
  • 3.2.1 基本模型假定63-64
  • 3.2.2 增加审计方信用状况条件的扩展模型64-66
  • 3.2.3 增加信用供需双方数量与博弈次数后的进一步扩展66
  • 3.3 独立审计信用的维护66-70
  • 3.3.1 独立审计信用维护的过程分析66-68
  • 3.3.2 独立审计信用维护的充要条件68-70
  • 3.4 独立审计信用的修复70-71
  • 3.5 本章小结71-72
  • 第4章 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实效的统计分析72-107
  • 4.1 我国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现实安排72-78
  • 4.1.1 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纵向层级73-76
  • 4.1.2 独立审计监管制度的横向布局76-78
  • 4.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自律效应的统计分析78-90
  • 4.2.1 资料选取与来源79
  • 4.2.2 数据处理与分析79-90
  • 4.2.3 分析结果90
  • 4.3 现行监管主体监管效应的数据“挖掘”90-103
  • 4.3.1 财政部对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分析91-95
  • 4.3.2 中注协行业执业质量检查结果统计95-97
  • 4.3.3 审计署审计业务质量检查结果描述97-98
  • 4.3.4 中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的类别考察98-103
  • 4.4 启示103-105
  • 4.5 本章小结105-107
  • 第5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107-131
  • 5.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目标导向107-114
  • 5.1.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指导思想109-112
  • 5.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112-114
  • 5.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的影响因素识别114-122
  • 5.2.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影响因素的系统识别114-115
  • 5.2.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设计影响因素的聚类分析115-122
  • 5.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理论架构122-129
  • 5.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层级结构122-125
  • 5.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运行机理125-129
  • 5.4 本章小结129-131
  • 第6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效率实现研究131-175
  • 6.1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有效性分析131-140
  • 6.1.1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基本架构131-136
  • 6.1.2 独立审计信用征信系统的经营组织模式选择136-140
  • 6.2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效应实现分析140-161
  • 6.2.1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的工作内容140-143
  • 6.2.2 独立审计信用奖惩机制的实现路径143-147
  • 6.2.3 资本市场对独立审计信用惩罚效应的实证检验147-161
  • 6.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构筑161-173
  • 6.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的基本框架161-162
  • 6.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运行效率实现保障机制的实现途径162-173
  • 6.4 本章小结173-175
  • 第7章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研究175-201
  • 7.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的评价方案175-179
  • 7.1.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流程175-176
  • 7.1.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标准176-178
  • 7.1.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评价方法178-179
  • 7.2 独立审计信用的综合评价179-196
  • 7.2.1 综合评价目标与评价原则180-181
  • 7.2.2 指标体系确定与评价方法选择181-190
  • 7.2.3 独立审计信用的多层次灰色模糊评价190-196
  • 7.3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的协同效应分析196-200
  • 7.3.1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中的系统协同过程196-198
  • 7.3.2 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实施的协同功效198-200
  • 7.4 本章小结200-201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201-204
  • 8.1 研究结论201-203
  • 8.2 研究局限与未来拓展方向203-204
  • 参考文献204-216
  • 致谢216-21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218-2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金良;关于独立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州审计;1997年01期

2 付君;信息技术对独立审计的挑战[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年05期

3 张佑才;把握形势 扎实做好独立审计准则制定工作[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0年03期

4 ;关于印发《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等3个准则的通知[J];中国农业会计;2003年07期

5 彭华,汪智明;关于开展增值税独立审计的思考[J];商业会计;1999年01期

6 李培彦;浅析独立审计信息失真问题[J];中州审计;1999年09期

7 曾一龙,朱亦农;试论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进一步完善[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8 ;财政部发布四项独立审计准则[J];会计之友;2001年03期

9 朱丽卫;独立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J];一重技术;2002年Z1期

10 王善平;独立审计: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特别合作的公共合约[J];中国审计;2003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京菁;;关于我国独立审计委托关系的思考[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姜泓涛;关劲松;;从会计信息供需矛盾看会计信息质量问题[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10年

3 刘颖斐;余玉苗;;基于风险控制价值的独立审计定价模型框架[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黄华;徐亦云;;舞弊防范与检查之浅见[A];舞弊的防范与检查论文汇编[C];2005年

5 段业双;段芳芳;;内部审计在舞弊防范中的责任与作用[A];舞弊的防范与检查论文汇编[C];2005年

6 高贤亮;;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 防范和减少经营风险[A];2004—2005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黎天福;;上市公司舞弊的防范与审计[A];舞弊的防范与检查论文汇编[C];2005年

8 方军雄;;公司治理、审计师特征与审计意见——基于高风险公司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9 方军雄;;独立审计职业声誉损害与市场反应——中天勤事件的进一步研究[A];当代会计评论(第2卷第1期)[C];2009年

10 肖文;;浅谈股份制商业银行会计报表舞弊的检查与防范[A];舞弊的防范与检查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连起;独立董事与独立审计[N];中国财经报;2001年

2 萨理德中瑞会计师事务所 张连起;独立董事激活独立审计[N];中国证券报;2001年

3 雷光勇 费娟英;信任变迁与独立审计定位[N];中国财经报;2004年

4 林林;独立审计的模式[N];财会信报;2005年

5 刘伟 王继华;浅析独立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N];中国审计报;2003年

6 嵇锦宏;独立审计执业规范指南[N];中国税务报;2003年

7 吴溪;独立审计市场的阵痛与蜕变[N];中国财经报;2001年

8 刘霄仑 冷冰 王学峰;独立审计有效性研究及分析[N];证券时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王欣;独立审计为维护经济秩序保驾护航[N];金融时报;2000年

10 封军/译;独立审计力挽公司危局[N];中国财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慧;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蔡文英;公司治理与独立审计的互动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刘维;独立审计制度安排与注册会计师行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余宇莹;公司治理与审计质量:经验证据[D];厦门大学;2008年

5 李瑛玫;信息化环境下独立审计风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佘晓燕;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孙坤;独立审计质量保证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8 李海燕;独立审计投资者保护作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张晓瑜;中俄审计制度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杨雄胜;内部控制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颖;独立审计对于第三人的侵权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朱延琳;中国独立审计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于泽国;独立审计对股东权益保护效果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杜鸿s,

本文编号:7146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enjigli/7146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1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